天天看點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每一處風景名勝,都流傳了一些美好的故事。文人墨客們登山臨水,也會欣然題詩作對,更讓山水園林增添了文化底蘊。西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白居易筆下,她是這般柔美多情;而在蘇東坡的詩作中,她卻又是那樣妩媚迷人。

蓮子參差、畫桡蕩漾,明月嬌嬌、柳影婆娑,完全是一幅醉美的畫面;芳草斜晖、桃紅李白,碧水淡煙、白鹭盤旋,更仿佛來到了夢中的桃花源。下面介紹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曉過西湖

明代:梵琦

船上見月如可呼,愛之且複留斯須。

青山倒影水連郭,白藕作花香滿湖。

仙林寺遠鐘已動,靈隐塔高燈欲無。

西風吹人不得寐,坐聽魚蟹翻菰蒲。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梵琦,明代僧人,俗姓朱,字楚石,浙江象山人,居海鹽天甯寺,明初曾應召入京講佛經。作者在天将破曉時乘月渡湖,看見西湖初秋的美好景象,興緻高漲,于是賦詩抒懷。

作者在作品中展現出一片甯靜的氛圍,但又處處顯現出景物的動态。中間兩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色彩鮮明,視野開闊。尾聯也寫得真實細膩,值得細讀。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西湖景色宜人,并有豐富的文物勝迹。詩人平時閉門修煉,很少外出,不過他早就聽說西湖風景秀麗,值得欣賞。有一次他雲遊四方,就順便前往參觀。

開篇就表達出内心的喜悅之情,客船緩緩行駛,高僧伫立船頭,悠閑地觀看着西湖美景。“如可呼”三字,化用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仿佛明月近在咫尺。詩人不僅非常喜歡這裡的青山碧水,而且還“複留斯須”,也就是說流連忘返。斯須,片刻的意思。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作者接下來繼續具體地描繪其所見所聞,巍峨的青山蒼翠欲滴,水中的倒影随波蕩漾,還有籠罩在晨霧裡的城郭,一起疊映在湖水之中,一陣微風拂過,更顯得撲朔迷離。

詩人又放眼望去,隻見滿湖的荷花姹紫嫣紅,在晨曦的照耀下,仿佛一個個剛出浴的妙齡少女。“白藕作花”,指蓮花開放,這些帶露含情的花兒,又像嬌羞的佳人,更讓西湖平添了幾分俊秀,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高僧正目不轉睛地觀看,這時遠處的寺院忽然傳來了隐約的鐘聲。天色漸亮,一縷縷陽光普照大地,靈隐塔上的燈光則顯得昏暗,而且很快就消失在視線中。

仙林寺,在杭州西泠橋西。靈隐塔在靈隐寺中,乃是兩座九層的高塔。鐘已動,指晨鐘已經敲響,仿佛在催促着僧侶們開始修行。燈欲無,指月色尚明。由于晨曦初現,微弱的燈光雖有似無,好像要熄滅的樣子。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涼風習習、花香陣陣,詩人聽着鐘聲、看着風景,卻毫無睡意,于是幹脆就“坐聽魚蟹翻菰蒲”。作者悠然地吟誦,西風吹得無法入眠,就索性坐了起來,卻聽見魚蟹不停地翻動菰蒲的聲音。

菰,即菰菜,又名菱白,水生植物。蒲,是指蒲草,多生長于水邊。水中的魚蟹在菰菜和蒲草間躁動不安,它們好像正在歡迎這位不速之客。作者以動襯靜,也極富生活情趣,此時的高僧也仿佛回歸了塵俗!

明代高僧泛舟西湖,譜寫了一首七律,以動襯靜,充滿了生活情趣

梵琦的這首七律描寫細膩,情景交融,展現出秋日西湖美麗的晨景,令人如臨其境。作者泛舟湖面,心情舒暢,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也激發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唐代詩人賈島早先也是一位僧人,後來卻又還俗了。雖然其中原因複雜,但從梵琦的經曆來看,必然也有對世俗生活的向往,是以才會動了凡念。而梵琦也因為凡心搖蕩,才能創作出這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