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來,沙塵天氣甚至是沙塵暴,就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自然災害之一。公元354年(即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就發生了一次很大的沙塵暴,史書記載:
大風拔木,天晦,黑風冥暗
。史書中所說的足以拔出樹木的大風和黑風,其實指的就是沙塵暴,這樣的沙塵暴吹倒了百姓的房屋、掩蓋了良田,甚至還傷及到了百姓的生命。

沙塵暴
同時,根據《晉書》的記載,從公元311年到公元402年,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就爆發了數十次之多的沙塵暴,其中較大的就有: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黑氣四塞。
西晉愍帝建興二年(公元315年)正月己已朔黑霧,着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霧埃氛蔽日。
東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師大霧,黑氣蔽天,日月無光。
東晉明帝太甯元年(公元323年)正月癸已,黃霧四塞。二月又黃霧四塞。
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涼州大風拔木,黃霧下塵。
東晉孝帝甯康三年(公元376年)三月,朔,暴風迅起,飛沙揚礫。
同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還有以下這三個特點:發生頻率大、涉及人數多、受災程度深。下面,就五胡十六國時期,沙塵天氣的形成和影響,簡要了解一下古代自然災害的發生原因和古代政府對自然災害的應對之法。
沙塵天氣的形成
沙塵暴天氣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這是因為冬春季節幹旱地區降水稀少,地表異常幹燥松散,抗風蝕能力很弱,在有大風刮過時,就會将大量的沙塵卷入空中,形成沙塵暴天氣。那麼,為何在十六國時期沙塵天氣如此頻繁的發生呢?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自然因素
先從自然條件的影響來簡要分析一下。首先來說,地理條件是沙塵天氣形成的前提條件。十六國中除去成漢以外,其他政權的地理位置大多處在淮河——秦嶺一線的北側,也就是我國的北部地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的主要特點就是冬春寒冷、幹旱少雨,水分的年蒸發量遠遠大于它們的年降水量,這就為沙塵天氣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
幹枯的土地
加之,西北地區的沙漠為沙塵天氣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就曆史記載中提到的,當時前涼境内就一共爆發了六次沙塵暴,占了十六國時期沙塵暴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三。其次,氣候條件就是沙塵天氣産生的助動力,比如說幹旱少雨、大風降溫等輔助性天氣的出現,就會使得氣壓差産生的大風與地面的砂礫集合,形成沙塵暴。
第二、人為因素
抛去上述自然條件的影響外,人為因素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的大。
首先,古代的統治者多數沒有環保意識。
曆代的統治者均将大興土木作為成就帝業的一個标志。前涼張茂永元元年,史載
:
靈均台,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前趙嘉平二年:勒于葛陂,繕室宇,造舟。後趙建武八年,虎遣使以太牢祭之,盛興宮室,于邺起台觀四十餘所,營長安洛陽二宮,作者四十餘萬人。
正是這類不加節制的大動土木,使得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破壞,地皮不斷裸露,失去了對大風的遏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沙塵天氣的出現。
古代宮殿
其次,大力發展農業,過度開發土地,也是造成環境被破壞的主要原因。
須知,五胡十六國時期,各國之間戰争頻繁,而人口就是一個國家興盛的保證。為了吸引更多的老百姓進入,各國不得不加緊開發荒地。以前涼來說,前涼其實是一個農牧結合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家中占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實不止是前涼,中國古代的農業都在國家的整體運作中起着着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早期的農業開發缺乏相對應的水利條件配合,被開發出來的荒地過于幹枯,這樣大片大片的幹枯荒地就成了沙塵天氣出現的誘因。正是這種無規劃的土地開發,使得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
正是上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互相作用,讓十六國時期的老百姓遭受了沙塵天氣帶來的慘重後果。
對國家發展和百姓生活的影響
沙塵天氣不僅會對老百姓造成極大的影響,它同樣也會極大的地影響當時國家的發展。要知道,農田和牲畜是老百姓賴以生存和發展農業的基本。但是,多出現于冬春季節的沙塵天氣,會使得大片農田被掩蓋、田裡的農作物也自然沒有了生存條件。
這樣來說,以田地收成為生活來源的農民,就失去了秋收季節豐收的希望。而且,沙塵天氣不止影響到田地裡的收成,就算是圈裡的牲畜,被奪取生命的機率同樣也大了很多。況且,如果是破壞力更大的沙塵暴,甚至會摧毀房屋,使得百姓的生命安全也遭受到威脅。也就是說,沙塵天氣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會使得百姓鬧饑荒。
沙塵淹沒土地和植被
然而,沙塵天氣對一個國家的影響遠不止如此。在不能準确判斷天氣的古代,沙塵暴甚至會影響到兩國交戰。史載:
乾歸自率騎數千,侯興軍勢,俄而大風昏霧,遂于中軍相失,為興追騎所逼,入于外軍,旦而交戰,為興所敗。
這段記錄看似荒謬:居然因為找不到自己的隊伍,而被人打敗,但是在那個武器裝備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天氣的好壞真的可以決定戰争的成敗。而且,這些極具破壞性的惡劣天氣,在古代都被看做是因為統治者無能或是無德而引來的上天的懲罰。前秦不就是因為這樣的“預兆”而迎來反叛者的征讨,随後亡國的嗎?史載:
前秦壽光二年,長安大風,發屋拔樹,行人颠頓,宮中奔擾。
于是,苻堅就以此為借口,賴君主的德行有失,誅殺了君王,奪取了前秦政權。
統治者的補救措施
十六國時期統治者出于維護自己統治和安定民心的需要,在沙塵暴過後,也會出台一些補救措施,大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放糧食,移民就粟,減免、緩征賦稅
沙塵天氣過後,百姓的财産遭受到了重大的破壞,多數人都是食不果腹,是以開倉放糧就成了刻不容緩的救濟措施之一。要知道,曆史上因為鬧饑荒而引發的戰争并不在少數,要不怎麼說: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呢!如果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的話,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怎麼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呢?
古代糧倉示意圖
或者說,如果當地的環境因為沙塵災害已經得不到恢複的話,那麼就得靠政府移民來解決問題,史書記載: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9月),河南流民前後三千餘家,内屬京師,民饑,聽出山東就食。
同時,面對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老百姓,減免或者是緩征賦稅也是必出的政策之一。如若不然,真的會出現官逼民反的現象。
二、祭祀消災,下罪己诏,以安民心。
《禮記
·
祭法》有曰
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犢。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從這裡的記載足以看出,古代素來就有祭祀的習慣,尤其是在遇到用時下文化無法解釋的大災難或者是大事件的時候,祭祀消災、下罪己诏請求上天原諒或者是尋求祖宗保佑,就是當時統治者慣用的手段之一。統治者為何以天子自居呢?因為古代的統治者想從思想上就要對百姓産生束縛:告知百姓,我有與上天溝通的能力,是上天派我下凡統領民間。
古代祭祀示意圖
當沙塵天氣出現的時候,面對這樣類似“不吉利”的預兆,時下已有的天氣知識還遠不能完美地解釋它的成因以及出現範圍。前燕建熙七年,境内長時間無雨,而出現大風天氣,于是君主下诏曰
朕以寡德,莅政多違,亢陽三時,光陰錯緒, 農植之辰而零雨莫降。
這時候,就得依照鬼神的力量來解決這個看似無解的謎題,而君主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百姓的焦慮,又可得到百姓的諒解,進而增加民心的凝聚力,把君主從德行有虧的窘況中拉出來。
三、修行水利,重視農業的有序發展,以及植樹造林
雖然那時候會把災害歸結于鬼神之說,但是就沙塵天氣的出現、土地幹枯少水的情況,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還是出現了以興修水利,解決農田灌溉問題等辦法。比如說,前秦時期的丞相王猛,他在自己任職期間,為了解決關中少雨易旱的問題,曾征調豪富僮仆三萬人開泾水上遊,鑿山起堤,疏通溝渠,使得梯田及鹽堿地得到灌溉。
随後,王猛又通過召還流民、徙民入關等途徑增加農業勞動力。而且,他還注意節約開支、減免部分租稅,以減輕百姓的負擔。前秦政府還經常派官員去巡察地方,推廣先進的生産技術,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于是,荒蕪多年的田地重新長出了五谷,空廢多年的倉庫又填滿了糧食,前秦立國的物質資本又雄厚了不少。
古代植樹圖
而且,十六國時期還有統治者為了提高經濟收入,提出過植樹造林的計劃。雖然對于這個政策的出現并不是以減少沙塵天氣的出現為基本目的的,但是它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北燕時期,君主曾下令:
今疆域無虞,百姓甯業,而田畝荒移,有時不随時督查,欲今家給人足,不亦難乎,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見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
可惜的是,當時這樣減少沙塵天氣出現且利國利民的政策少之又少,對改善大環境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十六國時期的沙塵天氣出現的次數呈現逐年上升的現象,而之是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除卻自然因素的影響外,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後果更嚴重。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想改善自然環境,上至國家,小到個人,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隻有思想意識得到轉變,大自然的環境才會真正被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禮記》、《晉書》、《魏書》、《資治通鑒》、《中國救荒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