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國聯軍
這一天的深夜,天氣很熱,忙碌了的一天的帝國宰相榮祿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近來錯綜複雜的局勢讓他傷透了 腦筋,思來想去沒有一點頭緒。午夜過後,剛剛有點睡意,卻被一陣急迫的叫門聲驚醒,下人回禀說羅公子叩見。
榮祿一驚,立即翻身披衣下床,他知道,如果不是天大的事情,羅公子是不會也不敢貿然驚動他。羅公子是江蘇糧道羅嘉傑的公子,是榮祿的眼線。
榮祿看完羅公子帶來的資料,幾乎暈厥,他在屋裡走來走去,猶豫再三,因為他很清楚,如果慈禧太後看到會有怎樣的後果。
《走和共和》中的榮祿
羅公子帶來的雖隻是一張薄薄的紙片,但上面的内容重過千鈞。這是他父親的人截獲的情報,一份照會,
一份西方列強各國即将發給大清國的照會,内容很少,一共四條,但條條都直戳帝國的命門,準确地說,是直戳慈禧太後的命門:
指明一地,令大清皇帝居住。
由列強代收各省錢糧。
由列強代掌天下兵權。
慈禧太後歸政于光緒皇帝。
榮祿捏着這張薄紙片,汗如雨下,根據他對慈禧太後的了解,這根本就是一紙戰書!,慈禧太後看到後,立馬得跳起來向列強宣戰!向來精明強幹的榮祿蒙圈了,該怎麼處理這張紙?以他的老道,自然知道如果老太後向列強宣戰等于找死,但這麼重要的資訊他又不能向朝廷藏着掖着。
慈禧太後
榮中堂在他們家的客廳裡散了一整夜的步,始終沒有想出什麼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最後,他看着已經蒙蒙亮的窗子,咬了咬牙,決定向老太後如實彙報。
但老謀深算的榮祿百密一疏,這份檔案如果真是列強準備向大清送出的照會的話,肯定屬于絕密等級,小小的江蘇糧道羅嘉傑是如何得知?如此重要的消息,為何内閣、軍機處、總署、北洋等所有重要機關怎樣連一點風聞都沒有?
是以,我們可以斷定,這是一份假檔案。後來的解釋是,這本是一篇社論,發表在在英文版的《北華捷報》(上海英商所辦)上,後來又被《字林西報》轉載。江蘇糧道羅嘉傑是通過報社的内部員工搞到了這個消息,然後就越傳來傳去,最後變成了外交照會,交到了慈禧太後的面前。
八國聯軍進軍北京途中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份假消息,那麼,造假者是誰?按照誰造假誰受益的邏輯,我們來分析下誰僞造了這份照會。這份假照會唯一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刺激慈禧太後與列強各國開戰,而開戰對誰有利,誰的嫌疑就最大。
首先應該受到懷疑的肯定是端郡王載漪,絕對的。端王一貫的原則就是讓天下大亂,中外開戰,他就能趁亂搞掉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亂中取勝,扶兒子上位成為大清帝國的新皇帝,端王就可以當他的太上皇。而且,洋人對端王及其兒子非常不感興趣,一定要老太後歸政光緒皇帝,端王恨透了洋人,是以開戰幾乎是端王的唯一選擇:照會由端王僞造的可能性是90%。
光緒皇帝
第二個嫌疑人應該是慈禧太後,目前對她權力威脅最大的有兩股勢力,一個是端王集團(也包括義和團),另一個就是洋人。端王盡管既想要她的權,又想要她的命,但過于愚蠢,慈禧太後自信可以搞得定他;倒是洋人不好對付,一貫反對她親政,沒完沒了要她歸政于光緒。現在既然義和團肯為她當炮灰,那何不試試?盡管她也知道義和團裝神弄鬼,極不可靠。那她僞造這樣的照會,既刺激群臣,也給自己找個借口對外宣戰,不也很合乎邏輯嗎?是以慈禧太後也有嫌疑,不過比例比端王小一些,是50%。
還有一個嫌疑人,他的可能性隻有30%,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此人便是慶親王奕劻。義和團興起之後,端王一黨乍乍呼呼,神氣得不得了,連老成謀國的榮中堂都被擠兌得靠邊兒站了,李鴻章老奸世滑跑到廣東避風頭,自己也隻好大權旁落。如果開戰,大清一定戰敗,端王一夥鐵定完蛋,那他奕劻就可以借機奪回大權……關鍵是,戰犯肯定是端王他們的,自己則可以躲在後面摘桃子。
當然,這麼一分析,誰都有嫌疑,各國列強也有,幸災樂禍的李鴻章也有,甚至被迫交出大權的榮祿也有……
慶親王奕劻
上述幾個嫌疑人盡管可疑程度并不相同,但都沒有将自己絕對洗白,是以一并上榜,到底是誰炮制了這一僞照會,至今還是曆史謎案。但事實是,這份檔案已經擺在了慈禧太後的面前,并且第二天慈禧太後叫了大起,召開義和團鬧事以來的第二次禦前會議,在會上,她拿出了這份照會。
不出所料,大殿上立即炸開了鍋,一時間群情激憤,忠君者痛心疾首,愛國者義憤填膺,陰謀家跟着瞎嚷嚷,光緒皇帝和幾個頭腦還算清楚的大臣如榮祿奕劻則冷眼旁觀——看到此情此景,造假者一定心裡樂開了花,他的陰謀即将得逞,他的目的即将達到,不管他是端王、是慈禧還是奕劻榮祿乃至洋人。
大殿裡人聲鼎沸,比菜市場還熱鬧,慈禧太後站了起來,厲聲說道:
“今日之事,諸大臣均聞之矣,我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顧事未可知,有如戰之後,江山社稷仍不保,諸公今日皆在此,當知我苦心,勿歸咎于一人,謂皇太後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故宮太和殿
大臣們一齊跪下: “臣等同心報國!”——不管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還是騎牆派,都看清楚了,老太後發了狠,要向列強開戰!其實,就算沒有這份假照會,慈禧太後仍然會選擇開戰:該死的洋人不讓我掌權,我跟你們拼了!老太太青年守寡,數十年來既沒有天倫之樂可享受,又沒有琴棋書畫可娛情,又不像武則天那樣有男寵可信任,唯一就好玩個權力,也要讓列強收走,豈能不和洋人拼命!
随後,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本着先禮兵先的原則,派了三位大臣内閣學士聯元、戶部尚書立山和兵部尚書徐用儀“出使”列國,讓列強知曉大清帝國的決心:我大清希望和你們列強和平共處,互利互惠,是你們得寸進尺,再三幹涉我國内政,我們不得已采取行動。如果你們一定要開戰,就請開戰國家的駐華使節下旗回國,中國不再歡迎你們!
比較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三位大臣都不是主戰派,因為他們很清楚戰事一開,大清就得完。
19世紀末中國瓜分危機
戶部尚書立山不想去,說我不是總署大臣,不管外交,不該我去。光緒皇帝跟他擺事實講道理:“去年列強的使節浏覽頤和園,不是你陪同接待的嗎?今日君父有難,你怎麼能當縮頭烏龜?”
慈禧太後沒有那麼多廢話,他直接告訴立山:“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于是三位主和派大臣無奈之下,硬着頭皮一起出使各國。但由于義和團已經控制了首都的内城和外城,北京城現在根本就成了圍城,城裡的出不去,城外的進不來。是以這次三位主各派大臣的任務很簡單,無須漂洋過海周遊列國,隻須到使館把信扔到洋大人臉上就行。
抗擊列強
為了保證三位負有重大外交任務的大臣的安全,慈禧太後還異常周至地要求榮祿派兵随行保護。
到此為止,慈禧太後做了兩件事,這兩件事情看起來是互相沖突的:先是慷慨激昂地宣布她被洋人逼到了最後一步,還打好了預防針,萬一戰敗,你們可别怨我;然後态度一變,先禮後兵,派人去使館解釋!
這一舉措讓端王搞不明白,别說端王了,就是慶王和很多大臣都沒看懂,然而,這正是慈禧太後的高明之處:處處都算到,處處不落空,還讓你端王摸不着頭腦,乖乖跟着我的指揮棒轉。
大沽口炮台
恰在此時,慈禧太後接到直隸總督裕祿的報告,這是一份洋人的最後通牒,在渤海海面遊弋的八國聯軍給大清大沽口守将羅榮光的最後通牒,要求他限期投降,交出大沽口炮台,否則聯軍将以武力攻取。
人家手持刀槍氣勢洶洶站在你家門口準備踹門了,怎麼辦?
慈禧太後的方法是如法炮制,給列強也發了一道最後通牒:要求使館區所有洋人24小時之内下旗回國,從北京到天津這段路途由榮祿的武衛中軍負責保護。24小時之後大清不再提供安全上的承諾。
列強使館區
戰争就在眼前了,端王欣喜若狂,宣戰的目的即将達到,他以兒子大阿哥溥儁替代光緒皇帝的計劃也即将成為現實。
但開戰可不易,朝廷裡還有一大批大臣反對開戰。光緒皇帝也不願輕言一個“戰”字,他拉着許景澄的手說:“再好好商量商量。”
老太後大怒,怒斥光緒:“皇帝放手,不要誤事!”
一系列決定國家命運的禦前會議至此結束,是戰是和終于有了結論,慈禧太後下定決心,利用義和團去對抗八國聯軍。端王很得意,主和派很失意,但沒有人再提反對意見,這一次,老太後确信她是對的。
端王載漪
各國駐華使館接到了大清的最後通牒,所有使館區的洋人都眼前一黑,因為這個東西在大清國從1840年至今基本沒出現過。一向軟弱挨打的東亞病夫,居然給我們送最後通牒,沒有搞錯吧?到底誰是弱國?
洋人們過了許久才反應過來,這一次中華老大帝國是玩真的了。外交官們炸了營,有跳高的,有罵街的,有哭喊的,這些一貫蠻橫的洋大人本以為不管再怎麼折騰,大清國隻能退縮,絕不會敢把他們怎麼樣。現在大清送來最後通牒了,這些平日嚣張跋扈的洋大人們也一個一個焉了。列強商量了半天,形成了一緻意見:認慫走人。
不過24小時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于是,他們派人送信給大清總署,總署的答複是沒有答複,因為現在坐鎮總署的是端王。他對洋人的恨是真的,一到總理衙門就把電報停了以示他對洋科技的不屑。在接到列強要求寬限離京日期的要求後,端王看都沒看就扔進了垃圾桶,因為他知道什麼能夠使局勢更加惡化。
列強陰謀瓜分中國
總署不給回複,列強很着急,使館區最有名的急性子就是那個人見人厭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他決定親自到總署去問個明白。
别的人告訴他:“不要去,外面太危險,義和團控制了北京很多地方,清政府也和他們眉來眼去。再說由我們去找他們犯不上,猥自枉屈,丢份兒。”
但勇敢的克林德是無畏的,在表示了對總署的不滿和對其他膽小如鼠的使節們的不屑後,他隻帶了幾個随從,揣了把手槍,就踏出了使館的大門。他不知道,在他前腳踏出這道門的時候,後腳已經不準備跨進這道門了。
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
不出所料地,克林德在北京的大街上被殺,不過,殺他的并不是義和團,還是大清朝的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