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国联军
这一天的深夜,天气很热,忙碌了的一天的帝国宰相荣禄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近来错综复杂的局势让他伤透了 脑筋,思来想去没有一点头绪。午夜过后,刚刚有点睡意,却被一阵急迫的叫门声惊醒,下人回禀说罗公子叩见。
荣禄一惊,立即翻身披衣下床,他知道,如果不是天大的事情,罗公子是不会也不敢贸然惊动他。罗公子是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公子,是荣禄的眼线。
荣禄看完罗公子带来的资料,几乎晕厥,他在屋里走来走去,犹豫再三,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慈禧太后看到会有怎样的后果。
《走和共和》中的荣禄
罗公子带来的虽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但上面的内容重过千钧。这是他父亲的人截获的情报,一份照会,
一份西方列强各国即将发给大清国的照会,内容很少,一共四条,但条条都直戳帝国的命门,准确地说,是直戳慈禧太后的命门:
指明一地,令大清皇帝居住。
由列强代收各省钱粮。
由列强代掌天下兵权。
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
荣禄捏着这张薄纸片,汗如雨下,根据他对慈禧太后的了解,这根本就是一纸战书!,慈禧太后看到后,立马得跳起来向列强宣战!向来精明强干的荣禄蒙圈了,该怎么处理这张纸?以他的老道,自然知道如果老太后向列强宣战等于找死,但这么重要的信息他又不能向朝廷藏着掖着。
慈禧太后
荣中堂在他们家的客厅里散了一整夜的步,始终没有想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最后,他看着已经蒙蒙亮的窗子,咬了咬牙,决定向老太后如实汇报。
但老谋深算的荣禄百密一疏,这份文件如果真是列强准备向大清提交的照会的话,肯定属于绝密等级,小小的江苏粮道罗嘉杰是如何得知?如此重要的消息,为何内阁、军机处、总署、北洋等所有重要机关怎样连一点风闻都没有?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份假文件。后来的解释是,这本是一篇社论,发表在在英文版的《北华捷报》(上海英商所办)上,后来又被《字林西报》转载。江苏粮道罗嘉杰是通过报社的内部员工搞到了这个消息,然后就越传来传去,最后变成了外交照会,交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八国联军进军北京途中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份假消息,那么,造假者是谁?按照谁造假谁受益的逻辑,我们来分析下谁伪造了这份照会。这份假照会唯一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刺激慈禧太后与列强各国开战,而开战对谁有利,谁的嫌疑就最大。
首先应该受到怀疑的肯定是端郡王载漪,绝对的。端王一贯的原则就是让天下大乱,中外开战,他就能趁乱搞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乱中取胜,扶儿子上位成为大清帝国的新皇帝,端王就可以当他的太上皇。而且,洋人对端王及其儿子非常不感兴趣,一定要老太后归政光绪皇帝,端王恨透了洋人,所以开战几乎是端王的唯一选择:照会由端王伪造的可能性是90%。
光绪皇帝
第二个嫌疑人应该是慈禧太后,目前对她权力威胁最大的有两股势力,一个是端王集团(也包括义和团),另一个就是洋人。端王尽管既想要她的权,又想要她的命,但过于愚蠢,慈禧太后自信可以搞得定他;倒是洋人不好对付,一贯反对她亲政,没完没了要她归政于光绪。现在既然义和团肯为她当炮灰,那何不试试?尽管她也知道义和团装神弄鬼,极不可靠。那她伪造这样的照会,既刺激群臣,也给自己找个借口对外宣战,不也很合乎逻辑吗?所以慈禧太后也有嫌疑,不过比例比端王小一些,是50%。
还有一个嫌疑人,他的可能性只有30%,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此人便是庆亲王奕劻。义和团兴起之后,端王一党乍乍呼呼,神气得不得了,连老成谋国的荣中堂都被挤兑得靠边儿站了,李鸿章老奸世滑跑到广东避风头,自己也只好大权旁落。如果开战,大清一定战败,端王一伙铁定完蛋,那他奕劻就可以借机夺回大权……关键是,战犯肯定是端王他们的,自己则可以躲在后面摘桃子。
当然,这么一分析,谁都有嫌疑,各国列强也有,幸灾乐祸的李鸿章也有,甚至被迫交出大权的荣禄也有……
庆亲王奕劻
上述几个嫌疑人尽管可疑程度并不相同,但都没有将自己绝对洗白,因此一并上榜,到底是谁炮制了这一伪照会,至今还是历史谜案。但事实是,这份文件已经摆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并且第二天慈禧太后叫了大起,召开义和团闹事以来的第二次御前会议,在会上,她拿出了这份照会。
不出所料,大殿上立即炸开了锅,一时间群情激愤,忠君者痛心疾首,爱国者义愤填膺,阴谋家跟着瞎嚷嚷,光绪皇帝和几个头脑还算清楚的大臣如荣禄奕劻则冷眼旁观——看到此情此景,造假者一定心里乐开了花,他的阴谋即将得逞,他的目的即将达到,不管他是端王、是慈禧还是奕劻荣禄乃至洋人。
大殿里人声鼎沸,比菜市场还热闹,慈禧太后站了起来,厉声说道:
“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于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故宫太和殿
大臣们一齐跪下: “臣等同心报国!”——不管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还是骑墙派,都看清楚了,老太后发了狠,要向列强开战!其实,就算没有这份假照会,慈禧太后仍然会选择开战:该死的洋人不让我掌权,我跟你们拼了!老太太青年守寡,数十年来既没有天伦之乐可享受,又没有琴棋书画可娱情,又不像武则天那样有男宠可信任,唯一就好玩个权力,也要让列强收走,岂能不和洋人拼命!
随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本着先礼兵先的原则,派了三位大臣内阁学士联元、户部尚书立山和兵部尚书徐用仪“出使”列国,让列强知晓大清帝国的决心:我大清希望和你们列强和平共处,互利互惠,是你们得寸进尺,再三干涉我国内政,我们不得已采取行动。如果你们一定要开战,就请开战国家的驻华使节下旗回国,中国不再欢迎你们!
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位大臣都不是主战派,因为他们很清楚战事一开,大清就得完。
19世纪末中国瓜分危机
户部尚书立山不想去,说我不是总署大臣,不管外交,不该我去。光绪皇帝跟他摆事实讲道理:“去年列强的使节浏览颐和园,不是你陪同接待的吗?今日君父有难,你怎么能当缩头乌龟?”
慈禧太后没有那么多废话,他直接告诉立山:“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于是三位主和派大臣无奈之下,硬着头皮一起出使各国。但由于义和团已经控制了首都的内城和外城,北京城现在根本就成了围城,城里的出不去,城外的进不来。所以这次三位主各派大臣的任务很简单,无须漂洋过海周游列国,只须到使馆把信扔到洋大人脸上就行。
抗击列强
为了保证三位负有重大外交任务的大臣的安全,慈禧太后还异常周至地要求荣禄派兵随行保护。
到此为止,慈禧太后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情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先是慷慨激昂地宣布她被洋人逼到了最后一步,还打好了预防针,万一战败,你们可别怨我;然后态度一变,先礼后兵,派人去使馆解释!
这一举措让端王搞不明白,别说端王了,就是庆王和很多大臣都没看懂,然而,这正是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处处都算到,处处不落空,还让你端王摸不着头脑,乖乖跟着我的指挥棒转。
大沽口炮台
恰在此时,慈禧太后接到直隶总督裕禄的报告,这是一份洋人的最后通牒,在渤海海面游弋的八国联军给大清大沽口守将罗荣光的最后通牒,要求他限期投降,交出大沽口炮台,否则联军将以武力攻取。
人家手持刀枪气势汹汹站在你家门口准备踹门了,怎么办?
慈禧太后的方法是如法炮制,给列强也发了一道最后通牒:要求使馆区所有洋人24小时之内下旗回国,从北京到天津这段路途由荣禄的武卫中军负责保护。24小时之后大清不再提供安全上的承诺。
列强使馆区
战争就在眼前了,端王欣喜若狂,宣战的目的即将达到,他以儿子大阿哥溥儁替代光绪皇帝的计划也即将成为现实。
但开战可不易,朝廷里还有一大批大臣反对开战。光绪皇帝也不愿轻言一个“战”字,他拉着许景澄的手说:“再好好商量商量。”
老太后大怒,怒斥光绪:“皇帝放手,不要误事!”
一系列决定国家命运的御前会议至此结束,是战是和终于有了结论,慈禧太后下定决心,利用义和团去对抗八国联军。端王很得意,主和派很失意,但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这一次,老太后确信她是对的。
端王载漪
各国驻华使馆接到了大清的最后通牒,所有使馆区的洋人都眼前一黑,因为这个东西在大清国从1840年至今基本没出现过。一向软弱挨打的东亚病夫,居然给我们送最后通牒,没有搞错吧?到底谁是弱国?
洋人们过了许久才反应过来,这一次中华老大帝国是玩真的了。外交官们炸了营,有跳高的,有骂街的,有哭喊的,这些一贯蛮横的洋大人本以为不管再怎么折腾,大清国只能退缩,绝不会敢把他们怎么样。现在大清送来最后通牒了,这些平日嚣张跋扈的洋大人们也一个一个焉了。列强商量了半天,形成了一致意见:认怂走人。
不过24小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于是,他们派人送信给大清总署,总署的答复是没有答复,因为现在坐镇总署的是端王。他对洋人的恨是真的,一到总理衙门就把电报停了以示他对洋科技的不屑。在接到列强要求宽限离京日期的要求后,端王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因为他知道什么能够使局势更加恶化。
列强阴谋瓜分中国
总署不给回复,列强很着急,使馆区最有名的急性子就是那个人见人厌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他决定亲自到总署去问个明白。
别的人告诉他:“不要去,外面太危险,义和团控制了北京很多地方,清政府也和他们眉来眼去。再说由我们去找他们犯不上,猥自枉屈,丢份儿。”
但勇敢的克林德是无畏的,在表示了对总署的不满和对其他胆小如鼠的使节们的不屑后,他只带了几个随从,揣了把手枪,就踏出了使馆的大门。他不知道,在他前脚踏出这道门的时候,后脚已经不准备跨进这道门了。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
不出所料地,克林德在北京的大街上被杀,不过,杀他的并不是义和团,还是大清朝的正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