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八國聯軍侵華

北京的夏天來了,酷熱難當,躲在使館區的洋人們的夏天也來了,比生活在蒸籠裡還難受,因為沒人知道自己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

慈禧太後發了狠,一心要給這些不讓她掌權的洋大人們點厲害看,大清帝國難得地硬氣了一回:指令列強使節在24小時内下旗回國,這是開戰的前奏啊!洋人們蒙了,一瞬間慫到感覺自己才是那個東亞病夫。

他們向大清國的外交部(總署)提出要求:行,我們走,但隻有24小時準備,時間太倉促了,可否再寬限些時日?按說,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人家已經答應走人了,隻是希望再多給點時間,并且,這是通過正常的外交管道進行交涉的——大清帝國的答複是:沒有答複。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總署——大清國的外交部

總署已經被極端排外的端王載漪一黨把持,他們唯恐天下不亂,能把洋人惹得越毛越好,好促進早日開戰,端王黨就可亂中取勝,端王的兒子大阿哥就能取代光緒當上皇帝,自己再把慈禧太後老太太幹掉,就能成為高踞權力之巅的太上皇。

洋人們也怒了,行不行您倒說句話呀,把我們晾這兒算怎麼檔子事兒?但現在的他們是敢怒不敢言,義和團快控制北京城了,大清政府現在也很仇視洋人,使館區好歹還有洋槍洋兵擋着還算安全,誰要膽敢走出使館區,那就是不想活了,絕對的!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抵抗侵略軍

但德國公使克林德不信邪,這個狂熱好鬥的日耳曼人是個天生的戰士,粗野放犷,極端無禮,又是個火爆脾氣。他決定去找大清的總署問個明白,别人勸阻他:“别去了吧,别去找死,北京大街上可是極度危險的,再說,以我們堂堂德意志帝國的公使主動去找他們,跌份兒!”克林德不管,懷裡揣了把手槍就出了門,順便表達了對總署的憤怒和對其它使節的蔑視——這個莽撞的德國人不知道,他前腳邁出了這道大門,後腳就邁不回來了!

英勇的克林德帶着幾個有限的随從,剛走到北京的大街上,就遇到了中國人的盤查。又傻又愣又沖的克林德帶着滿腔怒火二話沒說,拔槍射擊。但批判的武器終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他的槍法差了點,沒打中中國人,反而要了自己的命。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克林德坊

中國人一見洋人首先開火,大怒:都這個時候了還敢在中國的土地上撒野!于是立即反擊,中國人中的神機營章京恩海是個神槍手,他對克林德開了一槍,夠了,夠了,一槍爆頭,這位德國公使的頭像西瓜中彈一樣爆開,一聲悶響,血漿飛濺,克林德就這樣長眠在了這片他不熱愛的熱土上——确實是熱土,北京夏天的大馬路都能把人燙化了!

曆史在此定格!

世界新任的陸軍第一強國德國在大清帝國的最進階别外交官在北京大馬路上被中國人一槍爆頭!啥也别說了,說啥也不管用了,幹就完了!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慈禧太後

大清和世界的大戰已經無法避免,事實也是這樣,德國公使在北京被殺,成為事态轉化的導火索,就像十多年後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點燃一戰導火索一樣。列強加大了進軍中國的力度以確定本國僑民在華的安全,不久,打了雞血的慈禧老太後氣昏了頭,悍然向十一國世界強國同時開戰!

當然,挑戰的結果慘不忍睹,八旗兵、綠營兵固然不可靠,曾國藩和李鴻章劉坤一的湘軍淮軍也早已是明日黃花,宰相榮祿領銜的武衛軍也被八國聯軍打成了篩子(除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更不靠譜的是義和團,面對敵人的洋槍洋炮,号稱刀槍不入的拳民們一聲呐喊,一哄而散——年老的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隻好逃跑,連行裝都來不及準備,然後又是李鴻章出來和洋人周旋,簽訂《辛醜條約》,進行庚子賠款,中國在泥沼中繼續沉淪……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辛醜條約

曆來的史家談到克林德被殺時,隻是說此事激化了和列強的沖突,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誘因之一,而具體細節則語焉不詳。事實上,這裡面大有玄機:克林德之死其實是個陰謀!是有人要置他于死地,好促使盡早開戰,以達成從中漁利的目的。

是誰殺死了克林德?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

本着誰開戰誰受益的原則,我們一一分析下誰可能是那個犯罪嫌疑人。這些人按照嫌疑的從輕到重排列,分别是要求到廣東去的新任兩廣總督李鴻章(也包括後來參與東南互保的那些地方實力派們)、帝國宰相榮祿、慈禧太後和未來的太上皇載漪。

首先說李鴻章等人。

他們的嫌疑最輕,這些人老成持重,并不主張開戰,更不要說上北京大街上刺殺克林德。要說開戰的好處也有,那就是這些人可以提高影響,更為朝廷所重,這一點也為後來的事實所證明,尤其是李鴻章,更是成為那時中國權力的核心人物,甚至老太後的生死都捏在這位晚清柱石之手。

東南督撫們的嫌疑指數是10。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走向共和》中的榮祿

其次是榮祿。

榮祿的心态和李鴻章他們差不多,隻是李鴻章是個老滑頭,一看事态不對,就跑到廣州躲輕閑,留得榮祿在京啃硬骨頭。榮祿被端王黨搶了風頭,權力和影響力一并失去,如果說開戰對榮祿的好處,不能說沒有,那就是開戰必敗,榮祿就可搶回權柄——但這樣做風險太大,一旦開罪洋人與列強作戰,必定玉石俱焚,他榮祿能否活下來都很難說,應該不會冒這種險。

榮祿的嫌疑指數是20。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

再其次的嫌疑輪到了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這些年被洋人折磨得生不如死,自從光緒皇帝搞砸了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太後以老邁之身,再度垂簾聽政,這是恨鐵不成鋼呀,是把光緒皇帝扶上馬再送一程,如此周到細緻老成謀國,卻被洋人不斷要求還政光緒。老太後恨透了洋人,找人在大街上打死克林德,以挑起事端,也不是不可能。但以太後之尊,行此雞鳴狗盜之事,應該不是慈禧太後所為。

慈禧太後的嫌疑指數是30。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端王載漪

最後,嫌疑最大的是端王載漪。

開戰對端王最有好處,可以借機搞掉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然後由他和兒子大阿哥溥儁取而代之,實作這爺倆的皇帝夢。是以,最希望把時局搞亂的就是端王一黨,因為他們将成為亂局的最大受益者,所謂亂中取勝,說的就是他們。

端王一黨的嫌疑指數是99。

綜上所述,當街殺死克林德,制造街頭血案,挑起國際争端,引發八國聯軍侵華的,應該是端王載漪了——可惜,不是。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慶親王奕劻

克林德謀殺案确實是一個陰謀,指使者隐藏得很深,他既是一個端王得勢的失意者,又是一個不敢出頭的孱頭懦夫,還是一個挑起事端的陰謀家,更是一個不需考慮亂局的不負責任者,當然,他對時局的判斷還是準的,他知道自己準會在這種曠世亂局中全身而退,重掌大權,王者歸來!

沒錯,這就是一個王者,慶親王奕劻。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光緒皇帝

慶親王奕劻曾經跟着李鴻章長期辦理内政外交,有一定眼光和手段,端王上位之後,慶王風光不再,當然恨不得弄死端王,但他沒有這個力量,慈禧太後雖然對端王有戒心,但不至于置他于死地,唯一能弄死端王的,隻有洋人。挑起事端,引發戰争,嫁禍端王,趁亂奪權,這就是慶親王奕劻的如意算盤。奕劻的兒子是載字輩的,輩份太大,和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同輩,慈禧太後即使要換皇帝,斷不會再換個載字輩的——壓力太大,奕劻希望開戰的目的隻有一個,把本屬于他、但被端王端去的權力再端回來!

殺死克林德的是神機營,這是慶親王奕劻親自統領的武裝,是整個京畿防衛體系中核心的核心;恩海,是神機營的滿人章京,和端王一點關系都沒有。端王再權勢熏天,也無法指揮他陣營以外的人。之是以大家都把刺殺克林德和端王聯系起來,是因為這位端郡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态簡直是半公開的,這個鍋他不背誰背?

來,颠覆一下認知:克林德之死是個陰謀,大清國的正規軍幹的

大沽口炮台

克林德6月19被殺,次日,即6月20日,清廷就接到了直隸總督裕祿的急報:新組建的八國聯軍向大沽口炮台開炮,戰争開始!這意味着,大清國已經與列強處在戰争狀态,雖然雙方都未曾宣戰——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國列強這兩個敵對的陣營,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出來宣布雙方處于戰争狀态,雖然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是以,所謂慈禧太後向十一國宣戰是沒影的事,她是向十一國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