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神探狄仁傑》這部神劇,我想很多人都看過,前年随着劇中角色李元芳的再度爆紅,這部電視劇更是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看過這部劇的人,或許都有這麼一個印象,就是每當電視劇中的主角狄仁傑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時,遇到欺壓百姓的官吏,他都會上前對其嚴加斥責,可是在斥責的時候往往都不會先報上自己的名号。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狄仁傑劇照

而當那位官員被斥責的忍無可忍時,他就會大聲喝道“你是何方刁民”,這個時候狄仁傑就會十分騷包的對他說到“同鳳閣鸾台平章事狄仁傑”。這個時候,那位官員在聽到這個名頭後就會吓得渾身發抖,趕忙跪倒在地說道“下官該死,不知是閣老駕臨,沖撞了閣老,請閣老贖罪”,然後這個時候狄仁傑就又會十分的騷包的說道“念你初犯,本閣暫不與爾等計較,起來吧!”

雖然以上隻是電視劇中的劇情,難免有着很多虛構的成分,但是“同鳳閣鸾台平章事”這個官職卻實實在在的存在過的,而且它也的确有着讓諸多官員顫抖的資格。

那麼,“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呢?它憑什麼能讓諸多官員如此的誠惶誠恐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鳳閣”、“鸾台”這些機構名是武則天時期獨有的,《新唐書.百官志》載:“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垂拱元年改門下省曰鸾台”。是以“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其實是武周時期特有的官職名,在其他朝代是從未出現過的,是以很多人可能都對其很陌生,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叫法,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的說道“原來是這個啊!”。

那麼這個叫法是什麼呢?

其實“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在其他朝代的正式官職名都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三省六部制

唐初,在官制上唐“名号祿秩雖因時增損”,但“卻大抵皆沿隋故”(《新唐書.百官志》),是以在唐朝,唐依舊是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為全國最高的中樞權力機構,三省負責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執行。

其中“中書省”掌機要,負責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起草與釋出;“門下省”掌機要,負責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審查,及簽署章奏,有封駁(封還皇帝失宜诏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權;“尚書省”掌典領百官,負責執行中書省制定的,門下省審查完成的中央政令和政策。

是以,唐時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尚書令三省長官即為唐朝的“宰相”。他們執掌着全國的軍政事務,負責協助皇帝綜理國事(《新唐書.百官志》載:“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中尚書左右仆射掌“統理六官..總省事”,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侍中掌“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颛判省事”;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當然,在唐太宗之後,因太宗皇帝曾擔任過尚書省的尚書令,是以後人為了避嫌皆不再擔任此官職,此後尚書省的實際長官就為尚書左右仆射(《新唐書.百官志》載:“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

自此唐初就以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侍中為“宰相之職”。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唐朝三省六部制

而在當時,為了友善三省長官的議事,唐皇就在門下省設定了一個專門供三省長官議事的機構,名曰“政事堂”(唐中宗時遷于中書省),以此來友善三省在此聯合綜理全國軍政事務。

之後,因“政事堂”成立之時,就是為了友善三省的“宰相”聯合辦公所用,是以久而久之“政事堂”就成為了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最高議事機構。不久後,因原本有資格在“政事堂”議事的就隻有三省長官,也就是“宰相”,是以在唐朝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定制,

那就是能進“政事堂”參預國事者皆為唐朝實際的“宰相”。

當然我們也說了,“政事堂”初立時,能有資格進入“政事堂”議事的就隻有三省長官,也就是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和侍中,其餘的官員是無權進入“政事堂”的。也就是說當時有資格決策全國軍政事務的就隻有這三省的長官,等于說他們就獨自掌控了唐朝的朝政大權。顯然這樣的事情是皇帝絕對不允許的,也是不能容忍的,他是絕對不會允許相權完全的淩駕于皇權之上的,更不會讓幾個人去獨掌全國軍政大權的。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唐朝政事堂

但是,在當時三省長官的位置就那麼幾個,而且多為門閥世家所掌控,唐皇是沒有太多的機會能讓自己的親信去完全占據這些位置的。可是唐皇又不可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天下被他們所掌控,那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李世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為了讓自己的親信能夠名正言順的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也為了削弱三省長官對于朝政的影響,李世民就采用了“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的方法來間接的讓自己的親信進入“政事堂”,并同時削弱三省長官的權力。

貞觀元年,為了瓜分三省長官的權力,李世民讓時任吏部尚書的杜淹、秘書監的魏征前往“政事堂”參預國事。當然以他們原本的官職,他們肯定是沒有資格進入“政事堂”與三省長官這些“宰相”一起綜理國事的,是以為了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李世民就賜予了他們“參豫朝政”的臨時官銜。

而這個“參豫朝政”就是後來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雛形。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李世民劇照

貞觀八年,尚書右仆射李靖因足疾辭官,李世民十分欣賞他的這一舉動,大加贊賞的說道“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舊唐書·列傳第十七》),之後心情大好的李世民不但授予李靖高官厚祿,且還下诏讓他“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就是賜予他“平章政事”(平章政事雲者,乃商議國家大事之謂也,是為官名)的臨時官銜,李靖依靠這個官銜,就算他辭去之前所有的官職,他依然能有資格去門下省、中書省參預國事,

而這就是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平章事”的由來。

貞觀十七年,太子詹事李勣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臨時官銜入“政事堂”參預國事。《新唐書.百官志》載:“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因當時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皆為三品,是以李世民為了讓李勣在進入“政事堂”後能擁有與侍中、中書令同等的地位和權力,遂賜予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臨時官銜,“同三品”之名蓋起于此。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中書省印章

到了唐高宗之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新唐書.百官志》)。李治之後,隻要是入“政事堂”議事的“宰相”,除了原官為三公、三師、中書令的不需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官銜,其餘的官員要想入“政事堂”參預國事的都需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官銜,若沒有這個官銜,則不能謂之“宰相”,也就不能入“政事堂”參預國事。

當然需注意,

此時能夠有資格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官銜的,就隻有本官品級達到三品以上的的官員。

而對于那些本官品級達不到三品的,但皇帝卻又想讓他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的,自高宗永淳元年開始,他們就會被賦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臨時官銜,位在“同中書門下三品”之下,

以柏楊先生的話來說,“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第二級宰相”。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唐朝官員

當然不管如何,正如《新唐書.百官志》所說“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上就是唐朝的“宰相之職”。

是以作為武周時期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它自然也就是武周朝的“宰相之職”,正所謂“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百官志》),作為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并能與三省長官一起協商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官員,他絕對是武周朝堂上最為頂尖的一批官員,權力幾乎已是達到了頂峰。

那麼作為“同鳳閣鸾台平章事”的狄仁傑,他自然有着讓人顫抖的資格,畢竟作為一朝宰相,他幾乎有權決定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官員的仕途,乃至命運,這等權力已經可以在地方上橫着走了。

狄仁傑曾擔任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跟刺史比如何?

而“同鳳閣鸾台平章事”作為“宰相之職”,刺史自然是沒有資格與之相匹敵的,雖然刺史品級最高可達從三品(《新唐書.百官志》載“上州。刺史一人,從三品”),而擔任“同鳳閣鸾台平章事”的官員可能本官的品級最高也隻有正四品,但是刺史的權力和地位卻是遠遠比不上執掌全國軍政事務的“同鳳閣鸾台平章事”的。

畢竟刺史在地方上雖是權勢顯赫的封疆大吏,執掌一州的軍政事務,但也隻是地方上的高官,而“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卻是執掌全國軍政事務的“宰相”,這絕對不是隻是執掌一州的刺史能比得了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