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漢初有名的将領,他與蕭何張良一起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了解漢代曆史的人都知道,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雖然不算爛泥,但就他從前的經曆來看,他隻是一個有些精明的市井無賴。
他能夠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除了時局造就之外,就是依靠着這三個人,而在戰中,韓信這個唯一的武将貢獻無疑是最大的。

在天下還沒有平定的時候,劉邦的軍隊主要依靠兩個人,韓信率領軍隊在戰場上殺敵,蕭何則保證後方的供給,兩者配合無間,為劉邦打了無數勝仗。不過雖然在公事上兩人配合得很好,私底下兩人關系卻一般。
韓信後來因為戰功太多聲望太高,受到了呂後的忌憚,被設計殺死。曾經的同僚被陷害至死,蕭何沒有為其發聲就算了,在韓信死後,他還說了四個字,這讓他一直被诟病至今。
韓信早期其實和劉邦處境差不多,成語胯下之辱的來由便是他的一次經曆。他早年間很落魄,沒有固定的收入,每次餓了隻能厚着臉皮去别人家蹭飯吃。很多人無法了解他一個四肢健全的男子漢,怎麼就能忍氣吞聲過這樣的日子。有個屠戶曾當面羞辱他,說他整日佩戴着劍,但劍卻從未出鞘,可見一定是個膽小鬼。屠戶将腳搭在椅子上,對韓信說,要麼用劍刺他,要麼就從他的胯下爬過去。
韓信毫不猶豫,趴在地上從這個屠戶的胯下爬了過去,這件事發生後,那些鄉親更加看不上他,覺得他這一輩子就這樣了。農民起義爆發後,韓信看準時機投奔了項梁,不過當時他隻是一個無名小卒,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後來他還曾經跟随項羽。可惜項羽也沒能發掘他的才能。之後他心灰意冷,投靠了劉邦,蕭何看到了他的軍事才能向劉邦舉薦,他這才開始嶄露頭角。
有了自己的部隊之後,韓信很快讓那些腹诽他上位太快的人心服口服。他率領漢軍渡陳倉,戰荥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展現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最終項羽被逼到烏江自刎,其中也有他的手筆。最難得的是,他對于劉邦十分忠心,後期他坐擁數十萬雄兵的時候,有人建議他自立為王,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表示自己的絕對不會背叛漢朝和劉邦。
然而他的忠心卻沒能換來同等的信任,劉邦一開始也很信任他,但是随着韓信的聲望越來越高,他慢慢對韓信産生了猜忌。除掉項羽這個最大的對手之後,劉邦就開始着手處理功高震主的韓信,他先是把韓信調離京都,隻封其為楚王,後來慢慢将韓信閱聽人的兵權收回,至此韓信再也沒有實權,隻有一個淮陰侯的虛名。但即便是這樣劉邦都沒能完全放心,他時刻擔心韓信會領兵起義,于是後來直接将其軟禁。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韓信自然也知道劉邦是什麼意思了。他一直稱病不再出現在朝堂上,在家也不接待外客,以此表明自己毫無篡位的想法。但懷疑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這時候無論韓信做什麼也于事無補。公元前197年,陽夏侯陳豨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去平反叛亂。這時候有人借機告發,說這次起義韓信也有參與,他們計劃殺死呂後和皇太子劉盈。
告發人沒能拿出任何有力的證據,而且當時韓信手上沒有一兵一卒,他靠什麼造反?但就是這樣漏洞百出的告發信,成為了韓信的催命符。呂雉一直想除掉韓信,這封告發信成為了她對韓信動手的好借口。她聯合蕭何邀請韓信進宮,因為蕭何是恩人,韓信對他的話毫不懷疑,單槍匹馬地進宮了。
在長樂宮鐘室,韓信被殺。他死後,曾經的同僚蕭何臉上不見一絲悲痛,他看着韓信的遺體,還說自己是在為國除奸,不負天下蒼生。蕭何與呂雉的謀劃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即便是這樣,蕭何在一切塵埃落定後,連一句同情的話都不肯說,甚至還說出“為國除奸”這四個字,實在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