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雲長,是我國古代人物關羽的字,他與劉備、張飛在桃園義結金蘭,成為蜀國的“五虎上将”之首。關羽去世之後,被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清代時“關公”還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夫子齊名。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在抗日戰争時期,日軍有一份《北支那方面敵情要圖》,上面标注了賀龍、聶榮臻、徐向前外,還标注了“冀東軍區李雲長”,可是在我八路軍序列中,并沒有李雲長的名字,那麼這個“李雲長”是誰呢?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在當時的冀東地區,有一曲民謠是這樣唱的:“李雲長,大忠良,騎紅馬,挎大槍,打日本,捉豺狼。”這是當地人民把這位抗日英雄故事傳奇成了和古代的英雄人物關雲長一樣,而日軍也稀裡糊塗,把他的名字寫了“李雲長”,而他的真實姓名叫“李運昌”。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李運昌是河北唐山樂亭人,1908年出生,原名李芳歧,1925年經李大钊推薦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參加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後從事農軍工作,任廣東省農民協會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軍部主任,廣東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第二團黨代表等職,參與上司了普甯農民起義,失敗後回到北方家鄉繼續從事革命工作。先後任中共河北樂亭縣委書記、灤(縣)樂(亭)中心縣委書記,上司恢複當地黨的組織。

抗戰全面爆發後,李運昌中共河北省委書記、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在此期間他上司了冀東武裝起義。整個冀東武裝起義,從1938年7月6日港北起義和7月7日岩口起義開始,經過一個多月的暴風驟雨,首先在以灤縣、昌黎、樂亭、遷安、遵化、豐潤、玉田、薊縣、平谷、三河地區和開灤煤礦為中心的廣大山地和平原發展起來,并推動了周圍各縣人民參加起義,如盧龍、撫甯、密雲、通縣、順義、香河、寶坻、甯河、武清、興隆、青龍縣等,總計21個縣參加暴動,抗聯系統組建了有7萬多人全副武裝的47個總隊,國民黨和其他抗日軍還有3萬多人。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冀東武裝起義震驚了中外,他們打掉了在冀東的日僞政權,占領了大部分鄉鎮,李運昌成了冀東地區的傳奇人物,有如民謠所傳誦的那樣:“李雲長,大忠良,騎紅馬,挎大槍,打日本,捉豺狼。”

對于冀東抗日聯軍的蓬勃興起,引起日僞軍的極大恐慌,進入10月,華北日軍從武漢一帶調來一個旅團,準備和部署在長城沿線的關東軍、僞滿軍共有十幾萬兵力,圍剿整個冀東的抗日聯軍和八路軍。向遵化、玉田、興隆地區形成大包圍的态勢。僞滿軍隊在通過喜峰口一線向我軍進擊。唐山等地的日軍也将出動。敵人采用步步為營的戰術向前推進,企圖聚殲我八路軍和抗日聯軍主力于遵化地區。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由于當時的地方黨和軍隊的上司人,把冀東形勢看得過于嚴重,高估了敵人的力量,忽視了自己的有利條件,決定把隊伍西撤至平西,李運昌盡管極力反對西撤,但在九間房村的會議上否決了他的提議,結果這近5萬人的抗日聯軍在西撤過程中,連遭敵人襲擊,部隊成批地散去,到達平西根據地的隻有千餘人。

1939年,面對困難的李運昌,在遷安縣柳溝峪召開了抗聯幹部會議,決定恢複地方工作,收攏部隊,利用“青紗帳”的時機發展遊擊戰争,各縣的小武裝建立起來,他在原八路軍留下的三個小支隊很快發展到1000人的基礎上,到年底又集中1400多人,重建立起3個總隊,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三支隊司令員,冀東軍分區司令員,冀熱邊特委書記兼冀熱行署主任等職。

日軍地圖上的“冀東軍區李雲長”是誰?

這位被日軍稱為“李雲長”的八路軍司令員,到解放戰争後轉入地方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交通部常務副部長、中共黨組書記,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專職),國務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長等職,2008年去世,享年10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