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姆勒内部已将騰勢描述為“災難”,是“與戰略無關的合作”
作者|《鳳凰WEEKLY汽車》餘适 實習生 張月
編輯|張碩
中國最早的新能源合資品牌或将迎來命運轉折點。
12月24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釋出《關于對參股公司增資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稱董事會已審議并通過了《關于對參股公司增資暨關聯交易的議案》,其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汽車工業”)與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戴姆勒”、“交易對手方”)拟按持股比例分别對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勢新能源”或“該關聯人”)以貨币方式增資10億元。
雙方股東增資完成後,比亞迪汽車工業和戴姆勒将分别繼續持有騰勢新能源50%的股權。

比亞迪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增資資金主要用于騰勢新能源日常營運資金。
騰勢(Denza)成立于2010年,是中國首個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中外合資公司。2012年,“DENZA騰勢”品牌正式釋出,首款車型騰勢300在2014年上市,補貼前售36.9萬~39.9萬元。2017年,騰勢400車型上市,2018年騰勢500上市。官網顯示,目前騰勢在售的車型僅有騰勢X的插混和純電兩款。
成立之初,無論是戴姆勒還是比亞迪,都對騰勢寄予厚望。但慘淡的銷售資料又給騰勢潑了一盆冷水。
自2014年上市以來,騰勢500僅售出1.4萬輛。最新的Denza X車型2020年僅向經銷商傳遞了4175輛汽車,其中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而預期的銷售量是其十倍。
據悉,騰勢的銷售管道主要依賴奔馳的經銷商,而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奔馳的目标使用者群體顯然不是騰勢的客戶群。這也是導緻騰勢銷量不理想的一個原因。
德媒甚至用俚語“在地下室”來形容騰勢的銷量。相比之下,中國的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這幾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也誕生了越來越多月銷過萬的新能源品牌。
銷量低迷下,騰勢的營收也不理想。
比亞迪公告顯示,截至2020 年 12 月 31 日,騰勢新能源總資産為23.9 億元,淨資産為4.9 億元;2020 年主營收入為11.3 億元,淨利潤為-4.2 億元。截至2021年11月30日,騰勢新能源資産總額為21.1 億元,淨資産為3.4 億元;2021年前11個月,騰勢新能源的營業收入為11.5億 元,淨利潤為人民币-1.5 億元。(上述資料均未經審計)
事實上,騰勢算得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典型代表。不過比亞迪和戴姆勒官方還是支援這個電動品牌。“戴姆勒和比亞迪将繼續緻力于将騰勢打造為高品質純電動汽車本土品牌的未來。”戴姆勒在在今年2月回應《德國商報》采訪時表示,騰勢X的市場表現也自推出以來“一步步發展”。
此次增資之外,據比亞迪透露,比亞迪汽車工業還與戴姆勒簽署了關于調整其合資公司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架構的股權轉讓協定,拟完成雙方在騰勢的股權轉讓。該轉讓完成後,比亞迪和戴姆勒将分别持有騰勢90%和10%的股份。該股權調整還有待相關監管部門審批,計劃于2022年年中完成。
如果股權轉讓完成,這意味着戴姆勒基本不再對“騰勢”這一合資項目給予任何希望。
盡管比亞迪在公告中稱,未來股東雙方将在戰略上規劃提速“騰勢”品牌在快速增長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未來發展,挖掘“騰勢” 品牌的增長機遇。
更現實的問題是,騰勢品牌是否還有增長機遇?
據今年年初《德國商報》報道,戴姆勒内部已将騰勢描述為“災難”,是“與戰略無關的合作”,在燒掉數百萬美元後,戴姆勒内部越來越多的聲音希望該合作項目盡快結束。
還有德國媒體報道,騰勢的“失敗”導緻戴姆勒将不再把與比亞迪聯盟作為在中國取得長期成功的關鍵,而是更專注于與其他中國企業如北汽、吉利進行合作。
按照規劃,騰勢預計将于未來兩年在中國市場推出3款新産品,包括MPV和SUV車型。騰勢能否在接下來的兩三年進入主流新能源汽車市場,将成為決定其命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