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腾势股权将调整,比亚迪增持至90%,戴姆勒摆脱“灾难”

摘要:戴姆勒内部已将腾势描述为“灾难”,是“与战略无关的合作”

作者|《凤凰WEEKLY汽车》余适 实习生 张月

编辑|张硕

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合资品牌或将迎来命运转折点。

12月24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发布《关于对参股公司增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称董事会已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对参股公司增资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汽车工业”)与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姆勒”、“交易对手方”)拟按持股比例分别对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势新能源”或“该关联人”)以货币方式增资10亿元。

双方股东增资完成后,比亚迪汽车工业和戴姆勒将分别继续持有腾势新能源50%的股权。

腾势股权将调整,比亚迪增持至90%,戴姆勒摆脱“灾难”

比亚迪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增资资金主要用于腾势新能源日常运营资金。

腾势(Denza)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中外合资公司。2012年,“DENZA腾势”品牌正式发布,首款车型腾势300在2014年上市,补贴前售36.9万~39.9万元。2017年,腾势400车型上市,2018年腾势500上市。官网显示,目前腾势在售的车型仅有腾势X的插混和纯电两款。

成立之初,无论是戴姆勒还是比亚迪,都对腾势寄予厚望。但惨淡的销售数据又给腾势泼了一盆冷水。

自2014年上市以来,腾势500仅售出1.4万辆。最新的Denza X车型2020年仅向经销商交付了4175辆汽车,其中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而预期的销售量是其十倍。

腾势股权将调整,比亚迪增持至90%,戴姆勒摆脱“灾难”

据悉,腾势的销售渠道主要依赖奔驰的经销商,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奔驰的目标用户群体显然不是腾势的客户群。这也是导致腾势销量不理想的一个原因。

德媒甚至用俚语“在地下室”来形容腾势的销量。相比之下,中国的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几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也诞生了越来越多月销过万的新能源品牌。

销量低迷下,腾势的营收也不理想。

比亚迪公告显示,截至2020 年 12 月 31 日,腾势新能源总资产为23.9 亿元,净资产为4.9 亿元;2020 年主营收入为11.3 亿元,净利润为-4.2 亿元。截至2021年11月30日,腾势新能源资产总额为21.1 亿元,净资产为3.4 亿元;2021年前11个月,腾势新能源的营业收入为11.5亿 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5 亿元。(上述数据均未经审计)

事实上,腾势算得上“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典型代表。不过比亚迪和戴姆勒官方还是支持这个电动品牌。“戴姆勒和比亚迪将继续致力于将腾势打造为高品质纯电动汽车本土品牌的未来。”戴姆勒在在今年2月回应《德国商报》采访时表示,腾势X的市场表现也自推出以来“一步步发展”。

此次增资之外,据比亚迪透露,比亚迪汽车工业还与戴姆勒签署了关于调整其合资公司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架构的股权转让协议,拟完成双方在腾势的股权转让。该转让完成后,比亚迪和戴姆勒将分别持有腾势90%和10%的股份。该股权调整还有待相关监管部门审批,计划于2022年年中完成。

如果股权转让完成,这意味着戴姆勒基本不再对“腾势”这一合资项目给予任何希望。

尽管比亚迪在公告中称,未来股东双方将在战略上规划提速“腾势”品牌在快速增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挖掘“腾势” 品牌的增长机遇。

更现实的问题是,腾势品牌是否还有增长机遇?

据今年年初《德国商报》报道,戴姆勒内部已将腾势描述为“灾难”,是“与战略无关的合作”,在烧掉数百万美元后,戴姆勒内部越来越多的声音希望该合作项目尽快结束。

还有德国媒体报道,腾势的“失败”导致戴姆勒将不再把与比亚迪联盟作为在中国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而是更专注于与其他中国企业如北汽、吉利进行合作。

按照规划,腾势预计将于未来两年在中国市场推出3款新产品,包括MPV和SUV车型。腾势能否在接下来的两三年进入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