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是東京中央“宋元明清 雅韻留臻”專場的一件“南宋-元 龍泉青釉牡丹紋雙龍環耳瓶(Lot 1113)”。
該專場精選宋元明清藝術珍品共計9 件,作為東京中央本年度最後一場壓軸拍賣,這也是海內外整個拍賣市場本年度最後一場大型拍賣了。
從宣傳上看,這件環耳瓶介紹資料詳實,并特地請了留日專家作重點介紹,且估價高達350萬-550萬港币(在香港拍,RMB:2,975,000-4,675,000),僅次于同場的”清乾隆 瓷胎洋彩黃地纏枝蓮托八寶紋花觚 (一對)“,可見推崇。

此瓶的特殊處是底部有金漆描繪的雲龍紋。
不知是”先天“窯裂,還是長期使用過程中産生了裂痕,底部有修,且修複痕迹以雲龍圖案美化,可見藏家對此瓶之珍視。
此瓶釉水造型兼好,紋飾也很精美,但本文之旨不在”溢美“,而是對于其推介内容的有感而發。這也是目前,很多拍品尤其是日本的龍泉青瓷藏品,在宣傳推介過程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
雙層盒裝,外盒蓋內貼有簽條
黑漆內盒,盒蓋有德川光圀親筆品名款識
萬野美術館館藏用簽
出版圖錄
對一件拍品大力宣傳包裝自然無可厚非,很多大拍賣行在對重要拍品作詳盡解讀之外,通常極盡渲染,以求最大程度上去反映其價值,以便顧客能“慧眼識珠”。像這件環耳瓶,則是置于日本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中來推介,從基本的名稱解讀到流傳收藏等情況,其所展現的是日本曆史文化的烙印,其所呈現的是濃郁的日風。作為中國的藏家,我們如何來看待這樣的藏品?
筆者認為,瓶子的“留洋經曆”隻是其中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喜歡龍泉青瓷,珍視龍泉青瓷,像這一類貼花牡丹紋雙耳銜環瓶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也确實很高,因為龍泉青瓷在日本茶道中的檔次本身就比較高。記得兩年前,筆者在日本參觀出光美術館的一場“宋磁”展,其中就有一件類似的銜環瓶是上了宣傳冊封面的。
(圖檔攝于出光美術館)
此件釉水也很好,螭吻耳銜環,牡丹紋式樣與東京中央這件稍有差異。
根津美術館出的圖錄
筆者在日本古董店以及一些美術館圖錄上也多次見過類似瓶子,是以也曾一度推測此類瓶或為當時迎合日本市場的外銷款式。
當時在文章裡筆者也提過這個現象(看日本館藏的龍泉窯青瓷及其他),這類瓶子在日本非常受歡迎,但在國内并未見重視。
什麼原因呢?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元明龍泉窯雙耳銜環瓶燒造量較大,且式樣非常豐富,如本文所述這類僅是其一。其中貼花牡丹紋的運用也不止這類瓶,常見于元代龍泉窯爐子、蓋罐、鳳尾樽等器型。由于銜環瓶之類總量多,精品少,常見品相平平之器,容易造成“品格不高”的印象。也就是說,放眼于整個龍泉青瓷品種,這類瓶子并不顯得突出,因而易被忽視。
浙江省博物館藏品
圖為2017年本館在北京華夏古玩城舉辦“青出于藍——首屆龍泉青瓷民間收藏展會”藏品,是完整的一對,也是銜環瓶一類難得一見的精品。
這類銜環瓶原為成雙成對的擺設,或可搭配爐子為三供。
言歸正傳,我們如何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呢?是否因它曾是日本茶道中的絕佳花入(花器),且被日本封建大名收藏過,并留下真迹(且被日本名人鑒定過)而”重要與珍貴“呢,還是将之納入元明龍泉的銜環瓶大類中,泯然衆器視之呢?
筆者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我一直主張器物本位,回到器物本身,鑒賞一件龍泉青瓷,應從釉的本質上去認知,從造型、紋飾等方面去把握評價。釉水是否純正,器形比例是否協調,紋飾刻劃是否流暢靈動,工藝細節是否細膩到位,等等。隻有這樣,才能真正依靠我們自身的鑒賞水準去“慧眼識珠”,也不易被其他資訊所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