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光時刻|山光水色,風生萬壑振空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古往今來的詩人都喜歡寄情于山水,又有誰不願寄情于大自然呢?生機勃勃、萬紫千紅、詩情畫意、大雪紛紛的大自然就像一首動聽的樂曲,旋律優美而又抒情,隻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含義。今天,小編梳理出“自然風光和民俗生活的交響樂作品”系列(2),帶大家走進自然,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各地風土人情的獨特魅力。

1.《北方森林》

作曲:張千一(完成于1981年2月)

指揮:彭家鵬 演奏:蘇州民族管弦樂團

管弦樂曲《北方森林》1981年4月首演于北京。樂曲以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民歌為素材,通過月夜、朝霞、中午、晚霞又複歸月夜的過程描寫,展現了大森林的千姿百态以及林區勞動者的風韻神采。

作曲家對樂曲内容有如下說明:林海茫茫,夜風浮動,宛如平靜的湖面,泛起沵沵淺浪。曙光漸漸升起,黎明戴着金色王冠姗姗走來。森林蘇醒了。優美的歌聲引來了熱愛生活的人們,向森林的深處走去。漸漸,林海畫廊展現在我們面前,它莊嚴、肅穆、神奇、莫測。動物們也給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午後,森林顯出微微醉意,它陶醉在群山的懷抱裡,為自然的美麗而驕傲。随之晚霞漸漸出現,金黃的夕陽是那樣絢麗、親切。晚霞逐漸消逝,勞動一天的人們唱着山歌下山了。森林又隐入了茫茫月夜之中。

為了寫這部作品,作曲家在東北體驗生活近2個月,搜集了諸多民歌素材,用半年多的時間創作此曲。音樂基本借鑒歐洲的傳統作曲技法,有些地方還适當地吸收了簡單的調性疊置和全音音階等近代手法。抒情性、造型性和交響性是這部作品的重要特點,也是其成功之處。《北方森林》在1981年第一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音樂)評獎中獲優秀獎。當年作曲家年僅22歲,通過此曲,一鳴驚人。

2.《拉薩行》

作曲:關乃忠

關乃忠的管弦樂組曲《拉薩行》改編自其創作于1985年的中樂組曲《拉薩行》。在這部組曲中,作曲家沒有采用大量的西藏民歌素材,沒有對西藏地區民間音樂的模仿做一些膚淺的、音樂風格形似的追求,而是通過四個樂章,對藏族地區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自然風貌,進行了生動、形象而又觸及本質的描繪,表現出一種超然的神韻。

第一樂章“布達拉宮”,描寫了藏族人民對神的敬畏,對布達拉宮陰冷的色調、神秘的氣氛和光線的變化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渲染。

第二樂章“雅魯藏布江”,采用了19世紀民族樂派的手法,畫出了一幅色調溫暖的圖畫,整個樂章溫柔、動情的旋律使人感到高原濃濃的春日氣息。

第三樂章“天葬”,采用現代派手法,是一幅極具雪域高原特色的風俗畫,它展現了奇異的天葬場景和藏族人民對生與死的輪回觀念。

第四樂章“打鬼”,生動的描寫了熙熙攘攘趕來參加打鬼儀式的人流和熱烈的群衆性舞蹈場面,展現出作曲家娴熟運用樂隊色彩的能力。

這首組曲所展現出來的是原始粗犷而帶有些野性的美,它迫使人們屏住呼吸去領略那帶有陽剛之氣的樂之神韻。該作品在音樂藝術以形寫神方面,做了一次成功的嘗試。

3.《愁空山》

作曲:郭文景

《愁空山》是郭文景的第一部大型國樂作品。1991年11月,由王甫建指揮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在北京音樂廳首演,戴亞獨奏,獲得了很大成功。

全曲共三個樂章,分别采用曲笛、梆笛和大笛營造三種不同意境,展示出中國傳統音樂對“時間”對“靜”和“動”的诠釋,最後以樂隊的威武磅礴呈現群山的雄偉峻峭、險惡沉重。

演奏:王甫建、王俊侃 浙江民族樂團

第一樂章,緊扣一個“愁” 字于一片寂靜悲涼的氛圍中,描寫了“悲鳥号古木,子規啼夜月”的意境。音樂如同被包圍在連綿不斷起伏的山峰中,迷朦而優美。

第二樂章,音樂帶有“漢族”的中國西南山地色彩。變第一樂章的悠揚為閃爍跳躍,再點綴以樂隊極富彈性的撥奏,陽光下樹影的斑駁,溪水的斑斓,萬物的勃發生機無不躍然眼前。這一樂章極盡笛的靈巧之能事,也顯盡作曲家創作之靈氣。

第三樂章,作曲家用《蜀道難》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等句子概括和描述,大篇幅的樂隊前奏鋪天蓋地充滿激情,使得“山”的面目終于清楚地呈現于眼前。

《愁空山》以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和戲劇性色彩改變了中國笛子傳統的性格形象,樂曲中傳統竹笛的演奏技巧與表現能力得到巨大擴充,是一首難度極高的協奏曲。2013年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評為“十大經典民族管弦樂(協奏曲)”。

參考文獻: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年。

張千一曲:《北方森林 交響音畫·總譜 正譜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

郭文景著:《華樂論壇暨“新繹杯”經典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獲獎作品系列叢書 愁空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年。

音視訊資料來自《學習強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