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古往今来的诗人都喜欢寄情于山水,又有谁不愿寄情于大自然呢?生机勃勃、万紫千红、诗情画意、大雪纷纷的大自然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旋律优美而又抒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今天,小编梳理出“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的交响乐作品”系列(2),带大家走进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1.《北方森林》
作曲:张千一(完成于1981年2月)
指挥:彭家鹏 演奏:苏州民族管弦乐团
管弦乐曲《北方森林》1981年4月首演于北京。乐曲以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民歌为素材,通过月夜、朝霞、中午、晚霞又复归月夜的过程描写,展现了大森林的千姿百态以及林区劳动者的风韵神采。
作曲家对乐曲内容有如下说明:林海茫茫,夜风浮动,宛如平静的湖面,泛起沵沵浅浪。曙光渐渐升起,黎明戴着金色王冠姗姗走来。森林苏醒了。优美的歌声引来了热爱生活的人们,向森林的深处走去。渐渐,林海画廊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庄严、肃穆、神奇、莫测。动物们也给大自然增添了色彩。午后,森林显出微微醉意,它陶醉在群山的怀抱里,为自然的美丽而骄傲。随之晚霞渐渐出现,金黄的夕阳是那样绚丽、亲切。晚霞逐渐消逝,劳动一天的人们唱着山歌下山了。森林又隐入了茫茫月夜之中。
为了写这部作品,作曲家在东北体验生活近2个月,搜集了诸多民歌素材,用半年多的时间创作此曲。音乐基本借鉴欧洲的传统作曲技法,有些地方还适当地吸收了简单的调性叠置和全音音阶等近代手法。抒情性、造型性和交响性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成功之处。《北方森林》在1981年第一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获优秀奖。当年作曲家年仅22岁,通过此曲,一鸣惊人。
2.《拉萨行》
作曲:关乃忠
关乃忠的管弦乐组曲《拉萨行》改编自其创作于1985年的中乐组曲《拉萨行》。在这部组曲中,作曲家没有采用大量的西藏民歌素材,没有对西藏地区民间音乐的模仿做一些肤浅的、音乐风格形似的追求,而是通过四个乐章,对藏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自然风貌,进行了生动、形象而又触及本质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神韵。
第一乐章“布达拉宫”,描写了藏族人民对神的敬畏,对布达拉宫阴冷的色调、神秘的气氛和光线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渲染。
第二乐章“雅鲁藏布江”,采用了19世纪民族乐派的手法,画出了一幅色调温暖的图画,整个乐章温柔、动情的旋律使人感到高原浓浓的春日气息。
第三乐章“天葬”,采用现代派手法,是一幅极具雪域高原特色的风俗画,它展现了奇异的天葬场景和藏族人民对生与死的轮回观念。
第四乐章“打鬼”,生动的描写了熙熙攘攘赶来参加打鬼仪式的人流和热烈的群众性舞蹈场面,展现出作曲家娴熟运用乐队色彩的能力。
这首组曲所体现出来的是原始粗犷而带有些野性的美,它迫使人们屏住呼吸去领略那带有阳刚之气的乐之神韵。该作品在音乐艺术以形写神方面,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3.《愁空山》
作曲:郭文景
《愁空山》是郭文景的第一部大型民乐作品。1991年11月,由王甫建指挥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戴亚独奏,获得了很大成功。
全曲共三个乐章,分别采用曲笛、梆笛和大笛营造三种不同意境,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对“时间”对“静”和“动”的诠释,最后以乐队的威武磅礴呈现群山的雄伟峻峭、险恶沉重。
演奏:王甫建、王俊侃 浙江民族乐团
第一乐章,紧扣一个“愁” 字于一片寂静悲凉的氛围中,描写了“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意境。音乐如同被包围在连绵不断起伏的山峰中,迷朦而优美。
第二乐章,音乐带有“汉族”的中国西南山地色彩。变第一乐章的悠扬为闪烁跳跃,再点缀以乐队极富弹性的拨奏,阳光下树影的斑驳,溪水的斑斓,万物的勃发生机无不跃然眼前。这一乐章极尽笛的灵巧之能事,也显尽作曲家创作之灵气。
第三乐章,作曲家用《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等句子概括和描述,大篇幅的乐队前奏铺天盖地充满激情,使得“山”的面目终于清楚地呈现于眼前。
《愁空山》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戏剧性色彩改变了中国笛子传统的性格形象,乐曲中传统竹笛的演奏技巧与表现能力得到巨大扩展,是一首难度极高的协奏曲。2013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十大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
张千一曲:《北方森林 交响音画·总谱 正谱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郭文景著:《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评奖获奖作品系列丛书 愁空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
音视频资料来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