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為全國樂迷帶來了交響合唱音樂會《西南音畫》。其萃取了雲、貴、川西南三省的傳統民間音樂、民歌及原生态音樂元素,管弦樂《西南組曲》與西南音畫《唱響雲貴川》向觀衆呈現了宏大的西南音樂盛宴。

管弦樂《西南組曲》由管弦樂三首和管弦樂組曲《雲南色彩五幅》組成。《雲南色彩五幅》采用雲南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創作,力求風格、色彩、情調各異,既有總體統一的氣質和結構安排,又有強烈的對比。表現出了雲南色彩絢麗、個性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樂觀豁達的精神風貌。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四川清音”,是巴蜀兒女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說唱形式。西南音畫《唱響雲貴川》部分,交響合唱《四川清音随想》把地方風格很強的說唱藝術與宏大嚴整的交響合唱充分結合。
樂曲選擇了三個比較活潑、風趣易懂的清音小段:“布谷鳥兒咕咕叫”“摘海棠”和“六月六”’作為該首交響合唱的素材。并集中了清音唱法中較為典型的民間技巧:“哈哈腔”“彈舌音”和“說白貫口”。演唱上沒有拘泥于原汁原味的展現“清音”一人一鼓一檀闆的舞台呈現形式,發揮了交響合唱的領唱、齊唱、輪唱、混聲合唱的多種可能,并且兼顧到交響樂隊适當的發揮。
樂曲結構上沒有拘泥于民間的曲牌連綴等方法,而是以“布谷烏兒咕咕叫”以及其器樂和聲樂的變奏作為主體部分多次出現;另外兩首作為中間的對比部分形成回旋曲式的結構;再加上表現明媚春光的引子和歌頌美好生活的尾聲,樂曲整體川味十足。
作為中國交響樂團原創作品,本場音樂會充分展示了“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向觀衆展現了一幅極具西南風情與民族特色的交響畫卷。
(李一珊 攝)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