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現場
自創團起,每年都要帶着原創作品“闖灘”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今年第三次來到上海,并于前昨兩晚,為滬上觀衆呈現兩台别具一格的音樂會。雖然整體行程因疫情延長一倍,演職人員四天做了三次核酸檢測,但藝術總監彭家鵬仍覺值得:“上海是演藝大碼頭,新作品要被認可、新人新秀要被認識,得上海觀衆‘蓋章’才算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曾榮獲2021年奧地利音樂劇院“國際交響樂團獎”,彭家鵬榮獲2021年奧地利音樂劇院“國際音樂文化成就獎”。盡管樂團和彭家鵬未能前往奧地利出席頒獎典禮,但奧地利駐上海總領事館副領事瓦格納特把獲獎證書與獎杯交至樂團手中。昨日下午,他特地來到排練現場為樂團加油鼓勁。
觀衆報以熱烈掌聲
《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對花》等流傳久遠的民謠,曾以交響樂大型組曲的方式,被作曲家鮑元恺寫進《炎黃風情》中。自1991年首演以來,這部作品先後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向人們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姿的音樂圖卷。去年,在《炎黃風情》交響樂團版首演30周年之際,作曲家鮑元恺完成了《炎黃風情》中國管弦樂版的總譜。昨晚,這部洋溢着濃濃民族風的作品,以中國管弦樂的版本初次與上海觀衆見面。作品包含“燕趙故事”“雲嶺素描”“黃土悲歡”“巴蜀山歌”“江南雨絲”和“太行春秋”6個部分,24首民歌主題的樂曲猶如顆顆珍珠,串起華夏風情之美。
在彭家鵬看來,《炎黃風情》的中國管弦樂改編不是一次簡單的移植,而是再創作,他直言“鮑元恺先生回到這些民歌的本源,以中國民族樂器來表達情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展現,讓我們對中國音樂作品更有信心”。
昨晚,78歲的鮑元恺來到現場。早在首演時,他就曾跟随音符一起流淚、歡笑,昨晚再聽感慨依舊,他坦言,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的改編,讓大家以全新的角度欣賞中國民歌;同時年輕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如此朝氣蓬勃地奏響民族旋律,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用民音樂講述中國故事
依照每來必帶原創曲目的慣例,在第一場音樂會上,樂團委約劉長遠創作的第五中國交響樂《光明》壓軸亮相。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是以人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題材,情感層層遞進:從生機勃勃的美好世界到病毒肆虐人類奮起鬥争,再到用愛撫慰人心,最後落在共建美好家園、團結一緻戰勝病毒、奔赴光明的精神力量之上。歌頌了“抗疫”英雄不畏艱難、大愛無疆、盡職盡責的精神。
這是《光明》首度亮相上海,劉長遠表示:“上海是中國交響樂的發源地之一。這次帶來的《光明》是表達人類命運、人類情懷的作品,希望在保留民族管弦樂民俗韻味特色的同時,開拓展現更多表達人類重大事件、具備人文關懷的作品。”彭家鵬也表示:“随着病毒變異,給生活和演出帶來很多不便,我們更需要帶給觀衆更多鼓舞。”(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