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識讀書季丨《全球通史》:錯過六十年,等于六百年

1

人類文明的曆史,起源于中東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這裡,第一次出現了農業,出現了冶金術、文字和城市,影響深遠直至今日。

但這一高度發展的、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區,在從古代文明向古典文明的轉變中,卻變得落後了。相反,是更為邊緣的地區後來居上,例如印度、中國和歐洲。在公元前500年,人類的“軸心時代”出現時,最閃耀的是中國的百家争鳴、古希臘的哲學家以及印度的釋迦牟尼。在人類的古典文明時期,通過對冶鐵術、鑄币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中東落在了其他文明的後面。

常識讀書季丨《全球通史》:錯過六十年,等于六百年

而從公元1500年開始,一場源自歐洲的技術革命戰勝了其他所有的文明,并強行将它們聯合成為一個差不多是世界範圍的社會。西方人以“海洋”代替了“草原”,作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媒介。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後通過輪船征服四海,統一了整個有人居住以及可以居住的地球。六百年以來至今,是歐美文明盛行的時代。

在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中,介紹了這一“遏制領先法則”:在轉變時期最成功的社會,要想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恰恰是最難的;一時領先未必永遠領先。

用一句中國的大俗話來說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2

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範圍,是由技術發展的水準決定的。技術越原始,活動範圍越有限;技術越先進,活動範圍越廣闊。例如隻是掌握一項鑽木取火的技能,就能讓人走出非洲,出現在西伯利亞這樣寒冷的地方。

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在埃及文明衰退、古羅馬帝國崩塌之後的一千年裡,技術革新的偉大中心是中國。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心悅誠服地贊歎了中國偉大發明帶來的改變: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面,其次在戰争方面,最後在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态,并由此産生無數變化。以緻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物産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常識讀書季丨《全球通史》:錯過六十年,等于六百年

除了三大發明,造紙術傳入歐洲,取代了羊皮;馬镫傳入歐洲,使得穿戴沉重铠甲的騎士得以産生;胸帶挽具傳入歐洲,使馬能全力拉東西,而不會像原來在頸環挽具下被自己勒死……跟這些發明相比,絲綢和瓷器都顯得無關緊要。

是以雖然早在哥倫布之前四個世紀,北歐的維京人就發現了美洲;但1492年哥倫布登陸“新大陸”之後,歐洲開始了對美洲、澳洲、亞洲和非洲勢不可擋的入侵。歐洲以大航海時代揭開了人類近代史的序幕,并一直強勢持續至今。

與其相對照的是,公元1433年——哥倫布登陸美洲差不多六十年前,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病逝,自此中國的航海事業戛然而止。如果明朝能像西方一樣保持向域外擴張而非實行海禁,今天的世界一定不會是這樣。

3

但曆史是沒有如果的。在西方産生了爆炸性影響的技術發明,在中國卻并沒有翻起什麼水花來。中國的儒家文明根深蒂固,高度發達的同時造就了高度的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印刷術用于傳播八股和理學,而不是域外的新觀念新思潮;火藥加強了皇帝的統治,而不是給新興的商人和市民階層以力量;指南針在下西洋之後,并沒有像西方一樣用于探險和貿易。

“遏制領先法則”在無聲無息中發揮着作用。傳統文化為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使得中華文明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一個從未斷絕持續至今的文明——然而這種穩定,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對于變化的拒斥。是以隋唐其實是秦漢的延續,而明清又是唐宋的延續。一千五百年來,看似改朝換代,實質并無改變。

是以雖然新技術和新發明産生于偉大的中國,但作用卻被老舊的統治吞噬了,絕不可能産生如歐洲一般的爆炸性作用。從鄭和下西洋結束到哥倫布登陸美洲這六十年間,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之後更進一步發展到清朝的閉關鎖國,直到鴉片戰争的炮聲響起。

常識讀書季丨《全球通史》:錯過六十年,等于六百年

中國錯過了這六十年,于是也就錯過了接下來的将近六百年。正是國家結構上和向外推動力的根本差異,使中國在1433年這一人類文明的轉折點,把全世界海洋留給了西方人。

認清這一背景,才能開始閱讀《全球通史:1500年之後的世界》。曆史之是以重要,就是因為可以以古鑒今。雖然人類往往從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根本無法吸收任何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