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代學過很多詩詞,能夠讀來讓人熱血澎湃,激情洋溢的,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算是一首。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也是以被打上南宋豪放派詞人、文學家的标簽,其在文學上的成就甚至可以和蘇轼相提并論,與蘇轼合稱“蘇辛”,幾百年來很多文人墨客熟讀辛棄疾的詞,了解他的文學作品,卻忽視了,辛棄疾的真正職業是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的軍人,詩詞隻是他的愛好。
青年從軍,參加抗金鬥争
辛棄疾出生于濟南曆城,在辛棄疾出生的時候這裡已經被金國占領,盡管辛棄疾的祖上都是宋廷官員,但是在濟南淪陷時,由于各種原因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未能南下,迫于壓力辛贊做了金國的地方官員。
但是辛棄疾的祖父卻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盡管在金國做官,卻一心想要恢複大宋山河,因為辛棄疾的父親去世的早,辛棄疾從小就跟随祖父辛贊一塊生活,辛贊也經常給辛棄疾灌輸恢複山河的思想,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辛棄疾從小就勵志恢複山河,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
1161年金兵南下,強征兵丁,壓迫和欺辱當地百姓,對當時的中原社會産生了極大的破壞,一時間北方起義抗金的隊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遺憾的是,1162年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就去世了,未能參加到其中,祖父的死對于辛棄疾來說,完全沒有了家庭的負擔,随後辛棄疾也決定起義抗金。
1163年年僅22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衆兩千多人,展開起義運動,當然,辛棄疾起義并非如很多軍閥,各自為政,辛棄疾的起義帶有明顯的抗金思想,希望以此收複中原。
辛棄疾在《美芹十論》寫道:“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隻有聯合更多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宏圖偉業,在這種思想的促使下,辛棄疾不久率部投奔當時最有實力的抗金隊伍,擁有25萬大軍的耿京部。
勇追叛賊,力殺義端和尚
率領兩千多人投奔耿京,必然受到耿京的重視,而辛棄疾又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對于年少時期的自己,辛棄疾曾經在《金菊對芙蓉》寫道:“歎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黃英紅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黃金印,座中擁、紅粉嬌容”。
辛棄疾有如此自信,敢于在詩詞中把自己稱為英雄,那是有着天然的資本的,辛棄疾天生身材肥胖魁梧,壯健如虎,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眼睛一瞪,就光芒直射,威嚴冷峻。
他的朋友陳亮在《辛稼軒畫像贊》描述辛棄疾時寫道:“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
年僅22歲就能夠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單從這一點來說,就值得讓人刮目相看,耿京是以任命其為“掌書記”。
然而,在其投奔耿京後的一件事,則更加印證了辛棄疾少年時期的英雄形象。
在《宋史》中記載辛棄疾在擔任耿京掌書記後,曾經勸說一個跟他一樣的義兵頭領義端和尚率領千餘人加入到耿京的起義隊伍。
然而辛棄疾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義端和尚并非是一個堅定的抗金義士,起義造反不過是為了政治投機,典型的有奶便是娘,在耿京隊伍中利用與辛棄疾的特殊關系,盜竊了辛棄疾掌管的軍印,企圖叛逃投金。
耿京得知後勃然大怒,辛棄疾是以立下投名狀,三天之内不殺義端,提項上人頭來見。随後辛棄疾日夜兼程,向金營的方向追趕,很快就追上了義端。
義端見到辛棄疾前來追趕,立馬就膽怯了,并且求饒說“幸勿殺我。”義端本身就是和辛棄疾一樣的義軍頭領,沒有點本事也不可能聚衆鬧事,然而這樣一個人物在見到辛棄疾後,竟然未打就先害怕了,可以說明辛棄疾是何等英雄人物了。
深入敵營,生擒叛将張安國
當然,無論是拉起一支兩千人的抗金隊伍,還是追殺義端和尚,還是無法說明辛棄疾為何能夠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稱号。
真正讓辛棄疾揚名立萬則是辛棄疾深入敵營生擒叛将張安國事件。
辛棄疾斬殺義端後,耿京很是信任辛棄疾,然而當時的起義環境對耿京和辛棄疾來說并不太好,耿京起義是抓住了金軍大舉南下,中原兵力空虛的時機,等到金兵回援的時候,耿京等反金義軍明顯不支。
為了能夠儲存反金義軍的實力,辛棄疾向耿京建議南下歸附趙建構立的南宋朝廷,耿京是以派遣辛棄疾到建康去聯絡宋高宗趙構,希望宋軍能夠接應耿京軍隊南下。趙構十分高興,并且表示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被授右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
辛棄疾完成這一任務後,使其反金大業有了堅強的後盾,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辛棄疾傳回山東途中,耿京起義軍發生内讧,叛将張安國殺死耿京,并且率領所部投靠金軍,耿京部所及土崩瓦解,辛棄疾的反金大業一下子就坍塌了。
辛棄疾得知消息時候,十分憤恨,竟然率領50多騎直奔金營,偷襲張安國所在的營地,因為辛棄疾所部來勢很迅猛,正在與金人喝酒的張安國還沒等反應過來就被辛棄疾擒走。
辛棄疾随後押着張安國,率領願意南下的幾萬起義軍南下歸附朝廷,宋高宗趙構得知辛棄疾50騎精兵勇闖金營的事迹對其大加贊賞。
随後朝廷将張安國斬殺,收編了辛棄疾所帶回來的軍隊,辛棄疾此舉更是轟動了整個南宋社會,大大鼓舞了南宋軍民反抗金兵的信心。
宦海浮沉,從文學創作中呼籲收複故土
從22歲舉兵起義抗金,到25歲南下歸附宋廷,僅僅三年就展現了青年時期辛棄疾的英雄之氣,名震一時。
歸附南宋之後,盡管皇帝都很看重辛棄疾,無論是出身還是經曆,都有着重大的特殊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但是當時朝廷官員并不願意北伐,辛棄疾建功立業的雄心終究無法施展。
辛棄疾出生在北方“淪陷區”,又是武人南歸,對于當時謹慎的宋廷來說,對辛棄疾抱着天然的不信任感,在官場上也多對其進行排擠,辛棄疾一生多次被彈劾,是曆史上被彈劾免職次數最多的官員之一。
在南宋初期,辛棄疾一直都擔任底層官員,在人生壯年之時,卻被彈劾罷官,二十年間辛棄疾除了擔任過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基本都過着賦閑的生活。
在極度的政治壓抑環境中,辛棄疾開始了文學上的創作,希望用文學作品來鼓勵當時的南宋社會掀起抗金鬥志,解救淪陷區的故土老百姓。
在《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辛棄疾寫道: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裡,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展現了自己的呼籲抗金,恢複故土的主張。
盡管辛棄疾的一生并未完成抗金大業,但是辛棄疾的詩詞卻流芳百世,成為南宋著名的詞人,文學家。
把一名武将出身的官員逼成一名詞人,其實辛棄疾的内心也是痛苦的,他也想挑燈看劍,也想沙場秋點兵,不想壯志難酬,然而現在的讀書人隻在乎他創作留下的600多阙詞,卻忘記了辛棄疾一生勵志收複故土的武将夢。
參考文獻
榮斌《辛棄疾傳略》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辛棄疾研究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彙編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