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姓”與“氏”

“姓”與“氏”

我們現在往往籠統地說姓氏文化,其實姓和氏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姓是用來差別婚姻用的,而氏是用來差別人們的高低貴賤用的。姓氏都是貴族們的特權,而早期平民沒有姓氏。

“姓”與“氏”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城的制禮作樂,一個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了宗法分封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宗法制度。這個制度的根本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制度強調,周天子是全天下姬姓的大宗,代表着整個姬姓宗族行使宗族權力。同時,周天子在政治上也是全天下的共主。周天子之位隻能由周天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他的兒子受封而為諸侯。比如康叔分封到衛國,唐叔分封到了晉國等等。這些諸侯國君在其諸侯國内是君主,同時他們和天子之間也是君臣關系。他們都是姬姓貴族,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内也建立起自己的宗族。相對于周天子,諸侯國君的宗族被成為小宗。這些諸侯國君就是這些小宗的宗子,也就是族長。為了和整個姬姓大宗相區分,每個諸侯國君所在的小宗,又有了自己的名稱,這個名稱就是氏。同樣的,在諸侯國内,國君之位也隻能由其嫡長子來繼承,其他的兒子受封而為卿大夫。這些卿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在各自封地内,他們也都是最高的統治者。而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内也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宗族,他們的宗族相對于國君的宗族又被稱為小宗。為了和國君的宗族相區分,他們的宗族也需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稱。比如魯國的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等等。至于卿大夫之位,也由其嫡長子來繼承。其他的兒子就成為了士人。士人也有自己的小宗族,他們的小宗族也需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稱。比如由孟孫氏分化出來的南宮。

“姓”與“氏”

作為姬姓是一個整體,他們全體構成了姬姓宗族,由周天子來代表,被稱為大宗。在這個大宗之下,各諸侯國國君的小宗是其組成單元。而在諸侯國内,諸侯國君代表整個諸侯國内的姬姓行使宗族權力。諸侯國内的姬姓宗族由各卿大夫的宗族來組成。就這樣,形成了層層分封的宗法體系。

不僅是在姬姓之中是如此,在其異姓也是如此。比如姜姓的齊國之内,國君是全體姜姓的大宗,在國君之下,又有卿大夫們的宗族。在妫姓的陳國,國君是全體妫姓的大宗,在國君之下,也有卿大夫的宗族。

“姓”與“氏”

異姓的宗族,比如姜姓和姬姓宗族之間是可以通婚的,而姬姓宗族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比如魯國和衛國兩國國君就不能互相通婚。至于氏,則起到了區分貴賤的作用。比如一個被稱為季平子的貴族,由其季,就知道他是屬于卿大夫之家的。在平時,貴族男子們不用報自己的姓,姓和名一般不連在一起說,比如周公姓姬,名旦。但周公并不被稱為姬旦。

宗法分封體系,隻通行與貴族之中。在平民,則是沒有姓也沒有氏,他們隻有名。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偶然提及到一些平民,都是沒有姓氏的。

“姓”與“氏”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宗法分封體系開始崩潰。層層分封的宗法貴族制度被打破,大量的貴族下降而為士人,最終成為了普通的平民。而與此同時,平民之中的優秀分子也開始上升。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都以打擊宗法貴族為目标。除了一些和國君血緣關系非常近的人之外,絕大多數原來的宗法貴族都下降成為了普通的士人。換句話說,除了那七個國家的國君和極少數的如同平原君、信陵君等人之外,其他的人身份都是相同的,用不着再區分了。姓氏就混為一談了。到了戰國,人們就已經不再怎麼區分姓和氏。大家都直接把原來的氏當成了自己的姓,作為名前面的字首。

與此同時,政府為了加強對百姓的控制,開始了戶籍登記制度。所有的百姓都成了國家管理之下的編戶齊民。為了管理的友善,百姓們不能僅有名。比如,你叫小偉,他也叫小偉,怎麼區分呢?就這樣,平民們也需要有一個名前面的字首了,平民也有了姓。是以,我們看到戰國時期的人們,幾乎每個人都是有名有姓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