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還有霸王洗髮乳和保溫杯。”剛過去的一年,枸杞算得上是最接地氣的網紅食物之一。

2017年天貓雙11,僅1小時,枸杞銷售量突破179噸。2017年底,淘寶官方将枸杞與好搭檔保溫杯一同選入了2017時代寶貝。

跟着網紅一起,甯夏中甯這個枸杞主産區,又成了關注焦點。這片土地上,枸杞維持着一方百姓的生計。根據中國經濟網的報道,截止到去年8月,來自枸杞産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

而種枸杞的杞農大都知道張氏家族,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張佐漢,如今農民口中還流傳他“甯可沒飯吃也要種枸杞”的故事。抗戰時期,人們紛紛拔掉枸杞改種糧食,而張佐漢不僅一棵枸杞樹沒挖,甚至用一塊銀元換三棵枸杞樹的代價,以120塊銀元買來360棵優質枸杞樹,一共栽種了兩畝多田。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佐漢

他把一生心血都花在了枸杞品種的選育和栽培上,他的兒子張偉中,也與枸杞打了一輩子交道。2007年,中甯枸杞傳統栽植技術成為甯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而張佐漢、張偉中被評為傳承人,2017年,枸杞膏、枸杞酒也更新成為中衛市非遺項目,張偉中是傳承人。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偉中和張佐漢父子

張家四代,一輩子都隻圍着枸杞轉。可到了第五代張超轶手中,他并不願意做杞農。 “太辛苦了。”為了逃離這種隻有枸杞的生活,他曾遠赴千裡之外的雲南工作生活。但最終,枸杞還是将他召回了中甯。

2015年,張超轶注冊了枸杞品牌“張佐漢”,又在淘寶開起了“張氏枸杞官方店”。雖說2017年,這家由他一個人打理的小店隻有十多萬營業額,但他說,找到銷路之外還是希望跟自已一樣的年輕人能明白,枸杞不是現在中年危機的代名詞,小小的一顆紅果子背後還承載着很多很多。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種枸杞的“傻子”

不久前,一部由東方衛視拍攝的人文紀錄片《本草中華》在各大平台熱播,豆瓣得分高達8.9分,在枸杞這一章節,故事主人公就是張偉中以及張超轶。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東方衛視在張超轶家拍攝紀錄片《本草中華》

張超轶的家在甯夏中甯縣舟塔鄉上橋村,這裡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加之獨特的沙壤和半沙壤土質,非常适宜枸杞生長,且品質優良,也被稱“中國枸杞之鄉”。2000年前,詩經《小雅·北山》就寫到:“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北山就在今天的甯夏中甯一帶。

張超轶說,他們祖上在清朝時就由山西大槐樹遷至中甯一帶,并一直以種植枸杞為生。但直到他的祖父張佐漢,張氏種植枸杞的名号才開始在西北大地流傳開來。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枸杞種植

張佐漢14歲時開始學習枸杞培育技術,他“不吃飯也要種枸杞”的故事張超轶在淘寶店的寶貝詳情中清楚描述。事實上,張佐漢不僅擴大種植,他也在選育優質的枸杞品種。此前,中甯一代的枸杞一直是圓果,産量很低,但通過選育、栽培,張佐漢培育出了一種紡錘形枸杞,籽少粒大,肉多色紅,被稱為“大麻葉枸杞”。“直到今天,很多高産枸杞品種都由我爺爺選育的‘大麻葉枸杞’進一步選育而成。” 張超轶說。

解放後,張佐漢的40多畝枸杞園收歸國有,而他由于技術過硬,依然是中甯一代枸杞栽培的專家。據介紹,結合張佐漢的經驗,農科院整理出了一套枸杞種植的教學資料,進而影響了整個大西北,包括青海、甘肅、内蒙古等地的枸杞種植。

兒子張偉中和張佐漢一樣,一輩子也都消磨在了枸杞地裡。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偉中在為自家枸杞樹剪枝

在一些當人看來他們是隻知道種枸杞的“傻子”,但張超轶認為,爸爸和爺爺能算得上是枸杞界的袁隆平。袁隆平将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水稻科研,他用雜交稻技術讓畝産翻倍,解決上世紀幾億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而他的爸爸和爺爺,通過選種、栽培,也把中甯枸杞種從畝産200多公斤提高到了畝産400-500公斤。

2005年,農科院專家研發出了新品種甯杞7号,這個品種果實大,但枝葉容易瘋長,修剪不到位甚至可能不結果。農科院把植株交給張偉中,張偉中結合父親張佐漢的“三層樓”修剪法及多年的技術積累,種了三年,終于總結出了一套應對甯杞7号修剪的技術,能夠讓枸杞獲得更好的通風、采光,進而提高枸杞産量。

在紀錄片《本草中華》的末尾,張超轶和張偉中帶着酒去給張佐漢掃墓,張偉中唏噓地說,“四十年來,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為中甯枸杞,我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

一個人的淘寶店

張超轶長大後最不願意幹的就是種枸杞。他的大學時光在千裡之外的雲南度過,2008年畢業後,他也選擇在雲南水電廠上班。

在他的印象裡,祖父和父親從事的枸杞種植是一個非常辛苦的營生。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超轶和張偉中父子

首先,光育苗就要三年,每年還要為枸杞樹修枝、施肥,等枸杞樹挂果了,還需要人工一個個采摘,他的童年就充滿了與枸杞相關的痛苦記憶。一到枸杞采摘時節,每個節假日他都要背上籃框跟着大人摘枸杞,枸杞成熟的時間在6月到8月,那是西北太陽最毒辣的時候,能把人曬掉一層皮。

枸杞采摘後還要在第一時間内加工晾曬,晾曬在果棧中的枸杞也需要人頂着烈日進行翻面,翻面時手法需要輕柔,不能把枸杞皮弄破。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家晾曬的枸杞

2013年,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組邀請張偉中參與節目拍攝,講述張氏一家與中甯枸杞的故事,彼時,張超轶已經回到甯夏工作,與節目組相處的這段時間,張超轶第一次感覺他有一種責任去傳承父輩在枸杞樹上的堅持,而不是做一個身外人。

2013年年底,張超轶下定決心要創業賣枸杞。一年後,他在甯夏省會城市銀川盤下了一個小店面經營枸杞,但生意并不好。2015年7月,他開始專心做淘寶,取名張氏枸杞官方店,他還為自己的枸杞注冊了商标——“張佐漢”。

張超轶坦言,真正開始創業了他才發現,做生意也不比父輩種枸杞來得簡單。

一個人的“非遺”淘寶店:他說自家長輩就是“枸杞界的袁隆平”

張超轶參加創業比賽

此前,他對淘寶一無所知,所有的經營常識都要一點點學習,圖檔編輯、店鋪營運、活動報名等,每一樣他都要親力親為。

翻開張超轶的店鋪可以發現,他的商品介紹沒有華麗的介紹詞,沒有撩人的圖檔,最多的是媒體報道、政府嘉獎。比如,他是這麼寫枸杞産品介紹的:我們家先後接受過央視《走遍中國》、《遠方的家》、《流行無限》、《農廣天地》等節目采訪,種植枸杞得到政府多次嘉獎,我們隻出售我們自己家産的枸杞。

确實,營運兩年,張氏枸杞官方店隻有5顆鑽,從業人員隻有他一人,2017年銷售額隻有10多萬元,貨源基本來自張偉中管理着的5畝左右的枸杞園,以及用枸杞熬制的枸杞膏、枸杞酒。

90年代開始,中甯當地政府開始大力扶持枸杞種植,中甯枸杞經曆了瘋狂擴張的20年,在産業化的運作中,張偉中的枸杞園很小,在每年龐大的枸杞電商銷售中,張超轶的銷售量也很小。

但張超轶說,從小接觸枸杞,他一直覺得種枸杞沒什麼了不起,現在天天關心枸杞,反而有了感情。他很心疼像他父親一樣把時間交給枸杞樹的杞農,辛苦勞作,枸杞價格卻往往賣不上去,被收購商壓得很低,他希望通過淘寶店,能為自己家,為當地杞農種植的枸杞找個銷路。

對于未來,張超轶說,把銷售做起來後,他想做枸杞的産業化,讓技術代替杞農辛苦的勞作,然後是對枸杞進行深加工,開發衍生産品。說完,他又覺得有點難為情,“銷售都還沒有做好呢。”他說。

跟很多淘寶賣家不一樣,對于張超轶來說,除了賣貨,他更想把祖輩的事情傳承下來,留下一點點屬于這個時代的枸杞文化。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2-12

本文作者:王佳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