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以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但死後,卻葬在了這座小山上

提起郭沫若,人們除了想到他留下的一部部巨作,如《神女》等,還有的就是他身上滿滿的争議。其中,關于他人品的争議最為激烈。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争議也可以了解。但有一件事,卻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他的想法,那就是郭沫若拒絕死後葬入北京八寶山,選擇歸根鄉間田野。

八寶山是我國最為著名的革命公墓,裡面埋葬的都是國家上司人以及為新中國成立做出卓越貢獻的人,除此之外,隻有少數文學巨匠有資格葬入這裡。是以說,能葬入八寶山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和最高的榮耀。

對于這麼一個讓别人豔羨不已,郭沫若卻拒絕了。郭沫若曾在臨終之前給家人留下遺言,告訴家人,待到自己死後不要将骨灰埋入八寶山,一定要把自己葬在大寨的田野裡。

都以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但死後,卻葬在了這座小山上

大寨不是郭沫若的家鄉,自然落葉歸根的理由顯然不成立。那為何郭沫若執意要讓自己葬在這裡呢?這就要從郭沫若與大寨的一段不解之緣說起。

1965年,為慰問奮鬥在一線的中國科學工作隊,郭沫若遠赴山西,第一次來到了大寨,在慰問考察期間,大寨人民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愚公精神給郭沫若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寨人用自己的不懈奮鬥讓昔日貧窮破落的大寨煥然一新。

其中“三不要”和“三不減”的精神讓郭沫若尤為震撼,“三不要”就是不要國家救濟糧、不要國家救濟款、不要國家救濟物;“三不減”就是不減向國家的銷售糧、不減集體的公積糧、不減社員的配置設定糧的精神讓。同時也對大寨人民的勤勞與善良十分敬佩。

都以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但死後,卻葬在了這座小山上

之後多次作詩歌頌大寨精神,并将所作的詩整理後以《大寨行》為名刊登在《光明日報》上。在大寨的日子裡,郭沫若與大寨人民同吃同住,與當地人民産生了深厚的友誼。離開之前,郭沫若向當地老鄉親切的說之後有機會一定會在來大寨。可直至逝世,郭沫若也沒能再次回到大寨。

也許是大寨人民的淳樸讓他難以忘記,又或是想要履行未完成的承諾,郭沫若先生交待家人一定要将自己安葬在難以忘記的山西大寨。或許葬入八寶山是一個至高的榮譽,但對郭沫若先生來說身後長眠在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

從郭沫若先生的諸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郭老心中豪壯之情與無限的激情。而大寨恰好也代表着這一風格,勤勞勇敢的大寨子民用激情改變了落後貧窮的家鄉,心中的自豪不言而喻。這也是郭老先生和大寨以及大寨人民感情深厚的原因。

都以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但死後,卻葬在了這座小山上

身前名利,身後雲散。在郭沫若先生看來,能葬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當時人們都認為郭沫若這樣的文學巨匠理應葬入八寶山,他的這一舉動應該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長眠在自己魂牽夢萦的大寨,與那裡的山川泥土融為一體,想必郭沫若先生應該是沒有遺憾的。

參考文獻:

《郭沫若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