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朱元璋,被後人評價為“中國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是明朝的建立者。在他身上有很多謎團至今還未解開,例如中國曆史上發動的起義有很多,成功的人卻很少,朱元璋也是為數不多成功的人之一,出身布衣的他為何能起義成功?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出身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生存,給地主打工。但他的父母親去世時,地主連一塊地都不願意出,最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将父母葬在了别人的地裡。朱元璋是當時萬千農民的縮影,元朝的腐敗,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司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成就大事,他需要很多的人來幫他完成,人才的使用也是一門學問。1356年3月,誠王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一帶對江南元軍發起攻勢,朱元璋乘此機會第三次攻打集慶。第三天,朱元璋就攻破了城外的陳兆先軍營,他手下的三萬六千人也歸降朱元璋。
最開始降軍軍心不定,心存疑慮,朱元璋也知道,于是朱元璋在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作為夜裡的守衛,自己身邊隻留了一個親信。第二天,朱元璋的做法被降軍知道了,降軍很感動,之前的疑慮也打消了,心甘情願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後面攻打集慶很順利,十天不到,集慶就被成功拿下。面對降軍的疑慮,沒有用武力去征服他們,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我不懷疑你們的忠心,是信任你們的”,朱元璋的行為值得學習借鑒。
審時度勢,以退為進。朱元璋投靠在郭子興手下,他的才能得到賞識之後,被重用。漸漸地,朱元璋的風頭越來越大,盡管他将作戰得來的勝利品全部上交,說功勞是大家的,還是遭到了郭子興的嫉妒。假如和郭子興對着幹,朱元璋就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下場會很慘。于是朱元璋帶着徐達等人朝着南方發展,避其鋒芒,遠離風口浪尖。這一做法不僅打消了郭子興的猜忌,還能培養屬于朱元璋自己的勢力,可謂是一舉兩得,以退為進。
朱元璋起義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當時的社會背景,他自身的才能、品行、政策等成就了他的成功。登基之後,依然勤政、廉政,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最終因為憂勞去世。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在他的身上也存在許多疑惑還未解答,世人對他的研究從未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