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近日,一部創意獨特的廣告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風靡網絡。很多人通過這個短篇電影,知道了唐朝的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知道了大唐西域守軍曾經孤懸絕域,泣血相守近半個世紀的悲壯曆史。

曆史類自媒體有不少關于這段曆史的文章,但基本都是煽情的虛構,比如什麼《鐵血郡王郭昕與三千白發兵》、《安西軍戰至最後一人》等等,除了郭昕确有其人外,其他都是腦補的故事。

安西都護府在公元763年與中原失去聯系後,郭昕(安西節度留後,後加封安西大都護)發揮了關鍵的核心上司作用。但保障安西四鎮堅守了長達30年,在軍事戰略上發揮關鍵作用的,還要數安西都護府的第二号靈魂人物——安西節度副使、于阗國王尉遲曜。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忠貞不二的于阗王族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難于蜀地。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緊急組織了一萬五千人的勤王兵馬奔赴中原。當時的于阗也進行了動員,當時的國王尉遲勝親自率五千本部兵馬,赴中原勤王。

五千軍隊,從數量看似乎不多,但如果參看一些于阗的人口,則是非常驚人的。根據敦煌出土的文書,當時于阗的全部在冊人口不過是4400戶,總數不過是2-3萬人。即使考慮到于阗國王管轄的扜彌、精絕、皮山等城,以及若幹隐藏人口,人口總數最多也就5-6萬。可以說,于阗為了救援長安,幾乎将本國精壯男子全都送到中原了。

尉遲勝與五千于阗子弟兵赴中原後,于阗的治理就交給了他的弟弟尉遲曜代理,兩人這一離别就是40年。

後來,吐蕃趁邊關空虛,趁機奪取了隴右地區的大批土地。763年,吐蕃已盡陷蘭州、廓州、河州、鄯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大片地區,甚至于當年一度攻陷長安。同年,唐朝又發生了仆固懷恩叛亂,導緻河西走廊徹底被切斷,安西和北庭也在763年這一年與中原正式失去了聯系。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在《二十四史》裡留下佳話的尉遲兄弟

尉遲勝來到中原後,經過浴血奮戰立下許多功勞,晉封為了朝廷的骠騎大将軍。由于離鄉過久,而且出于戰略考慮,唐代宗在763年允許尉遲勝傳回于阗,但被尉遲勝拒絕了。尉遲勝請求留在京師從事宿衛,而将王位傳給弟弟尉遲曜。最後,唐代宗李豫答應他的要求,加任尉遲勝為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都郡王,食邑百戶。而尉遲曜也在這一年正式成為于阗國王。

785年,隔絕多年的安西一度恢複了與中原的聯絡。尉遲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上奏說,希望将國王位子讓給侄子尉遲銳,也就是尉遲勝的兒子。但是,尉遲勝再三辭退,認為弟弟尉遲曜管理于阗國事多年,于阗百姓生活安定,都心悅誠服,而尉遲銳久居京師長安,對于阗的情況并不了解,不宜讓他擔任于阗王。唐德宗聽從尉遲勝的建議,尉遲勝兄弟間互相禅讓王位的事迹,被記錄在了《舊唐書》和《新唐書》裡,成為了一段曆史佳話。

實際上,尉遲勝、尉遲銳父子以及五千子弟兵,後來基本沒有人再回到家鄉,徹底融入了中原。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在唐代就湧現出了詩人尉遲汾、将軍尉遲青、音樂家尉遲璋等等,後世的名人更是不計其數。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30多年間安西都護府寸土不失,尉遲曜非常關鍵

尉遲曜,在擔任于阗國王的同時,也兼任了安西節度副使的重任。當時的安西四鎮,包括龜茲、疏勒、于阗、焉耆,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塔裡木盆地北緣的龜茲。于阗,則是安西四鎮在南方的關鍵門戶,直接阻擋着吐蕃從青藏高原進入安西的通道。

從755年開始的40多年時間裡,尉遲曜的事迹在史書中寥寥無幾,僅有唐德宗年間的少數記錄,主要是尉遲兄弟推讓王位的故事,此外就是唐德宗年間的“宦官A錢安西都護府進貢寶玉”事件。(見拙作《唐朝最悲憤A錢案:西域孤軍死守幾十年,心血寶物卻被太監私吞》)

可以說,尉遲曜在中國史書中,并沒有真正展現出他的偉大軍事才能。但新疆多年來的考古研究裡,“尉遲曜”三個字,可以說安西都護府孤懸絕域半世紀裡,在各種出土文書中最閃耀的名字!

唐代高僧悟空,曾在求學天竺返國途中,在安西都護府停留生活了多年,當時正是安西、北庭孤懸絕域的時期。在《悟空入竺記》中,記錄了短短幾句話“次至于阗,梵雲瞿薩怛那,王尉遲曜,鎮守使鄭據,延住六月”,時間大約是787-788年。

高僧悟空在傳回長安時是790年,此時安西四鎮基本完好。要知道,此前唐朝和吐蕃曾發生過上百年的争奪西域戰争,安西地區多次遭吐蕃大軍深入進犯,甚至全部淪陷。然而從755年開始算,差不多35年的時間,安西四鎮完全依靠自身實力,在吐蕃進攻下寸土不失,這不是一般的曆史奇迹!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在此前上百年時間裡,吐蕃進攻安西四鎮,主要是從青藏高原西部出兵,翻越喀喇昆侖山,或繞道大、小勃律(今天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區)。于阗可以說是首當其沖,每次都是最先淪陷。然而,尉遲曜鎮守的于阗,卻在這些年裡牢牢阻擋了吐蕃進入安西的通道。隻要于阗不失,吐蕃就隻能從河西走廊繞道,從東邊攻入安西都護府,路途遙遠而且補給艱難。

多數學者認為,安西都護府能夠幸存幾十年,是因為吐蕃将主要兵力用于隴西地區。但幾十年裡,吐蕃都沒有試圖嘗試出動偏師進攻于阗這道門戶?這完全并不符合用兵常理。隻能說,真實曆史上吐蕃肯定嘗試過攻打于阗,但在尉遲曜嚴防死守下,最終無法得逞。

在和田地區出土的諸多漢文、于阗文文書中,都展現了當地唐朝軍民在隔絕時期的實況,比如安排當地軍民屯田和興修水利、向當地村民每戶攤派兩隻野兔做軍糧、向屯兵堡壘輸送馬料和軍糧等等。《大曆三年(768年)傑謝鎮知鎮官将軍楊晉卿帖》中就寫道,“軍械破碎不堪,焦爛難蓄”,不得不向百姓征發牛皮、鳥翎用于修補。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不死”的尉遲曜

791年,北庭都護府全部陷落。此後,安西都護府的結局成為了曆史之謎,甚至于安西四鎮每一鎮的結局,都會引發學者們的激烈争論。

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阗、焉耆。原先,史學家們多數認為于阗是最早被攻陷的,時間大概就是791-792年,相當于北庭陷落的同時。然而,一份出土文獻卻結結實實重創了這個觀點。

這是一份編号為“hedin24”的民間收藏的出土文書。文書為漢語、于阗語雙語,記錄了“乘駝人桑宜在神山堡發現異常”,于阗國王下令“人畜一切盡收入坎城防備”,記錄者為漢名官職典史、判官,最後落款為“節度副使都督王尉遲曜”,年份為“貞元十四年閏四月四日辰時”。這一年,乃是公元798年!

這個文書令考古學者非常震撼!尉遲曜在798年還頑強地活着!可以說,隻要尉遲曜在考古發掘中“沒有死”,就說明于阗還沒有丢,安西都護府就還能堅持!尉遲曜用堅強的壽命,通過出土文獻,将唐朝堅守于阗的時間又延長了至少6年!

不死名将尉遲曜:唐朝安西孤軍為何能堅守半世紀?考古揭示了一切

但是在798年後,于阗最終還是陷落了,漢文和吐蕃文史書都證明了這一切,尉遲曜畢竟不是長生不死的神仙。吐蕃最終占據了于阗,并以此為據點又攻陷了疏勒,并且開始長時間圍攻龜茲。龜茲保衛戰,最終大約在808年獲得大勝,安西與回鹘聯軍全殲了吐蕃遠征軍。但是此後,安西都護府就徹底消失在曆史中。

798年前後的尉遲曜,估計已經有70歲的高齡。他的兄長尉遲勝,大約在790年逝世,享年64歲。尉遲兄弟,分别用他們的生命,護衛了中原,護衛了安西。

842年,吐蕃内亂并且瓦解。張義潮在沙州起兵,收複河西和北庭十三州。與此同時,于阗也成功驅逐吐蕃勢力,開始了新的一段曆史。(作者:陶慕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