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12月22日,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創排的高甲戲《圍頭新娘》作為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會演劇目,在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亮相。該劇入選2021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一般項目)、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

該劇是一部同時具有濃厚曆史悲情和民族溫情的高甲戲作品,以閩南兒女鴻飛燕和台灣青年唐越之間的愛情為線索,講述當“萬炮震金門”的硝煙遠去後,激蕩在圍頭的兩岸婚戀熱流,從“冤家變親家”浪來潮去,兩岸人民攜手共建家園的傳奇故事。時間上跨過三代人的生活,穿越了一段沉重的曆史;一衣帶水的圍頭金門,延續着兩岸間濤濤江水沖不斷的民族親情。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烏英的孫女洪飛燕十六歲時随父出海,順便打聽解放前夕兩岸突然隔絕之時滞留金門做小生意的阿公的消息,并與台灣青年唐越相識。十年後,唐越駕舟過海尋找父親之墳,與飛燕意外重逢。兩人互生情愫,飛燕頂着重重困難遠嫁台灣。此時政府出台兩岸小額貿易政策,曆史已改變。飛燕帶回金門的建設經驗,村支書周永平帶領下圍頭日新月異。這是《圍頭新娘》的主要情節。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在《圍頭新娘》中飾演烏英一角的主演陳娟娟在接受文旅中國專訪時,重點談及了她對于烏英這個角色的了解。陳娟娟認為,了解烏英這個人物的關鍵在于她是如何在清醒與糊塗之間發生轉變的——“她糊塗的時候也是清醒的。”烏英所追求的是兩岸親情的一種交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時她又不可避免的被當時曆史背景所限制,是以呈現出一種糊塗與清醒之間的沖突态勢。這也正是烏英這一角色的典型意義所在。在創排《圍頭新娘》的過程中,陳娟娟與全團的主創人員共同下鄉采風,深入當地人民的生活。通過和圍頭當地的人們交流與共同生活,體會他們的日常。并結合自己的經曆與記憶,将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上升成為藝術作品中的生活。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烏英的家庭,正是二十三年間兩岸關系的縮影:從與丈夫因兩岸分隔而分離,到孫女遠嫁金門,真正實作”冤家變親家“的轉變。把個人的傳奇故事和宏大的曆史叙事熔于一爐,通過塑造人物完美的内化題材事件的全部時代、政治、民間的價值意義,全劇既有強烈的情感表達,又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談到國家藝術基金的幫助時,主演陳娟娟認為這是對全團的一種肯定和激勵。既肯定了高甲戲作為地方特色的表演手法演出現代戲的獨特藝術價值,也是對全體主創人員創作的激勵,向至臻的境界一步步腳踏實地地邁進。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高甲戲作為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是閩南方言地區最大的戲曲劇種,流行于泉州、廈門、三明等閩南地區和台灣省以及東南亞諸國華人聚居地,于2006年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形成于明末清初,由民間專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演化而成。在其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平劇、昆曲、傀儡戲等多劇種之精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走向專業化組織形式,并上演連台本戲。其唱腔主要來自南音兼德語小調,活潑與粗犷并存,表演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該劇2020年申報并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劇和作品主題創作資助項目,入選的15部劇目是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推薦的項目中激烈選拔出來的,通過舞台藝術形式展現了中國共産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筚路藍縷奠定基業、創造輝煌開創未來的百年奮鬥曆程。

為生動講好建黨百年輝煌曆程中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用功為黨寫史、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國家藝術基金攜手文旅中國開展“輝煌百年 壯麗史詩”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作品系列報道,對每個有格局有分量的精品力作進行統一宣傳,向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華誕獻禮。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團長陳娟娟:《圍頭新娘》展現了晉江精神

(劇照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提供)

采訪:田園

文字:吳欣宇(實習生)

拍攝:張瑞傑、陳晨

剪輯:李昕、張瑞傑

責編:李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