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高甲戏《围头新娘》作为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会演剧目,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亮相。该剧入选2021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一般项目)、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
该剧是一部同时具有浓厚历史悲情和民族温情的高甲戏作品,以闽南儿女鸿飞燕和台湾青年唐越之间的爱情为线索,讲述当“万炮震金门”的硝烟远去后,激荡在围头的两岸婚恋热流,从“冤家变亲家”浪来潮去,两岸人民携手共建家园的传奇故事。时间上跨过三代人的生活,穿越了一段沉重的历史;一衣带水的围头金门,延续着两岸间涛涛江水冲不断的民族亲情。

乌英的孙女洪飞燕十六岁时随父出海,顺便打听解放前夕两岸突然隔绝之时滞留金门做小生意的阿公的消息,并与台湾青年唐越相识。十年后,唐越驾舟过海寻找父亲之坟,与飞燕意外重逢。两人互生情愫,飞燕顶着重重困难远嫁台湾。此时政府出台两岸小额贸易政策,历史已改变。飞燕带回金门的建设经验,村支书周永平带领下围头日新月异。这是《围头新娘》的主要情节。
在《围头新娘》中饰演乌英一角的主演陈娟娟在接受文旅中国专访时,重点谈及了她对于乌英这个角色的理解。陈娟娟认为,理解乌英这个人物的关键在于她是如何在清醒与糊涂之间发生转变的——“她糊涂的时候也是清醒的。”乌英所追求的是两岸亲情的一种交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时她又不可避免的被当时历史背景所限制,因此呈现出一种糊涂与清醒之间的矛盾态势。这也正是乌英这一角色的典型意义所在。在创排《围头新娘》的过程中,陈娟娟与全团的主创人员共同下乡采风,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通过和围头当地的人们交流与共同生活,体会他们的日常。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记忆,将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上升成为艺术作品中的生活。
乌英的家庭,正是二十三年间两岸关系的缩影:从与丈夫因两岸分隔而分离,到孙女远嫁金门,真正实现”冤家变亲家“的转变。把个人的传奇故事和宏大的历史叙事熔于一炉,通过塑造人物完美的内化题材事件的全部时代、政治、民间的价值意义,全剧既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又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谈到国家艺术基金的帮助时,主演陈娟娟认为这是对全团的一种肯定和激励。既肯定了高甲戏作为地方特色的表演手法演出现代戏的独特艺术价值,也是对全体主创人员创作的激励,向至臻的境界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迈进。
高甲戏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是闽南方言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三明等闽南地区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诸国华人聚居地,于2006年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演化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京剧、昆曲、傀儡戏等多剧种之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其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德语小调,活泼与粗犷并存,表演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该剧2020年申报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入选的15部剧目是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的项目中激烈选拔出来的,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定基业、创造辉煌开创未来的百年奋斗历程。
为生动讲好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用心用情用功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国家艺术基金携手文旅中国开展“辉煌百年 壮丽史诗”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作品系列报道,对每个有格局有分量的精品力作进行统一宣传,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献礼。
(剧照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提供)
采访:田园
文字:吴欣宇(实习生)
拍摄:张瑞杰、陈晨
剪辑:李昕、张瑞杰
责编: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