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我們先來玩一個反推對比遊戲:

2B業務為主的傳統企業如何做銷售?劃分區域—設立管道—收集銷售線索—銷售人員點對點銷售;

傳統媒體如何掙錢?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營運出優質的内容,不斷滲透到目标閱聽人,提高影響力,展現在發行量上,然後出售不同版面、欄目的廣告,以冠名、硬廣、軟廣等形式;

2C業務的電商如何滲透到市場提高銷售額?在淘寶開店,選品—美工設計—裝修—上架—商家刷單—評級提高—淘寶客分銷—面對顧客;

企業如何展示自己?買域名—外包搭建網站—企業文化、核心業務、團隊介紹、聯系方式—将網址提供給客戶,友善上網查閱;

然而,這些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我随便列舉一下身邊真實朋友們的故事,大家感受下:

國内最大的人才管理咨詢公司,搭建了自己的微信自媒體,開設了三個菜單,一個是能源、金融、汽車行業客戶案例,一個是創業人才基因研究報告,一個是聯系方式,釋出後第二天,銷售人員将某行服務的客戶案例釋出到了各自的朋友圈,當天立即收到了2-4個潛在單子意向;這裡面的心理因素就是:銷售員掌握着潛在客戶,在轉化潛在客戶時,如果主動傳遞出我們企業給比你更牛逼的企業做咨詢服務,一是增強信任感,二是制造危機感:你不來做啊,那得落後咯!

一個89年的男生,從新浪微網誌時代開始業餘經營新浪大号微網誌,然後到微信時代,在微信上營運行業類型自媒體,從轉載優質的内容開始,到擁有了近50萬訂閱者,靠着自媒體廣告業務與管道業務,月流水百萬綽綽有餘。是以,不少媒體停刊了,或者改半月刊為月刊,集中營運新媒體業務,因為廣告客戶已經被分流了。

2C的電商在微信開設服務号或者訂閱号,發優質的内容,講産品的故事,搭建社群,讓顧客成為粉絲,幹果類電商年銷售額過千萬。

開線下火鍋店的老闆,巧妙地在服務号開通電子會員,每月定期在服務号上定向給會員發送優惠福利,第一時間傳遞到會員的微信端口,刺激他們的複購欲望。

這就是微信作為新媒展現在扮演的角色。

每一次技術作為工具的突破,如果營運者借此充分調動人性的主觀能動性,都會給企業在商業模式的某個環節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新媒體微信,則是減少了資訊流的傳遞、降低了銷售管道的層級,雖然商業的本質并未改變。

天不設牢,而往往很多人自在心中設牢。提到新媒體營運,很多人一來就會開始講使用者定位,标題怎麼拟,内容如何設計,如何做好推廣,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方式比較局限于使用者定位,忽略了企業自身的訴求。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你需要思考的是:

我想要做新媒體,是做一個追随者還是引領者?

如果是追随者,那麼核心就是模仿與借力,如果是引領者,那麼必須要清楚判斷好新媒體的趨勢在哪裡?微信是騰訊的,騰訊的核心就是“聯接”,微信的核心是“聯接”人,當人的體量上去以後,微信一定會在這個基礎上力推微電商,建構生态,因為這個離錢近,這是商業的規律。

自媒體是第一步,社會化電商第二步。自媒體尚未完全飽和,仍有不少垂直的空白領域,而社會化電商大有搞頭。

我想要做新媒體,目的是什麼?

是服務于企業還是自我表達?服務于企業是想達到什麼效果?促進2B銷售業務還是2C?如果是自我表達做自媒體,是想做行業自媒體還就是個人自媒體?

這些問題需要思考清楚,因為這是大方向。方向如果都沒搞清楚,就一味地去搞内容,搞推廣,人力、時間、精力如何最大化的配置設定?

企業定位的過程就是明白自己是誰,到底要為什麼而做,這件事對于企業内部而言占有何種分量。

我用思維導圖将微信訂閱号與服務号各自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分類,所有企業的決策者都應該可以對号入座: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其次,才是使用者定位:我的使用者是誰、年齡層次、行為習慣、閱讀習慣、偏好、價格敏感度等等因素綜合性考慮,根據這些因素來判斷内容如何做。

總的來說,企業定位和使用者定位是同步進行的,而後的營運是圍繞這兩者,實作企業的使用者、流水和服務的增長為終極目标的。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如果說想明白定位就好比清楚自己要修什麼樓房,海景房、寫字樓、商住兩用、别墅等,那麼接下來就要搞明白在哪裡修、地基打多深以及樓房的整體架構要如何搭。

在哪裡修:服務号适用于企業展示對外傳播、線下實體店如火鍋鋪子如趙香蘭南洋火鍋,以及企業的經營業務主要是服務導向的如020項目功夫熊、嘟嘟美甲、愛鮮蜂;

地基打多深以及架構怎麼搭,我用思維導圖做了一個梳理,你會發現,其實社會化電商類、行業/垂直自媒體類、自媒體類和企業對外展示類的菜單架構側重點是很不一樣的。

有的促銷基因比較重,有的内容基因重,有的互動基因重,也就是為什麼我一來就說要想清楚定位,不是所有新媒體都要把内容放在第一位。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具體地來說,社會化電商需要傳遞出的核心内容應該是:

1,産品的故事

這個環節降維性地取代了傳統2C企業在各類管道以及媒體的廣告費;

2,創始團隊的故事

這個環節生動形象地講清楚,增強信任感拉近距離,用創始團隊來進行2C端的品牌公關是成本相對較低的;

3,推送内容

圍繞産品相關的如何使用的資訊增量,以及圍繞目标閱聽人相關的關聯資訊,資訊類增值服務,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不會每次見到顧客都不厭其煩地講自家産品,對吧?

4,使用者社群互動

為使用者提供感興趣的微信講座、把使用者拉到線下做活動、組建使用者微信群,收集使用者意見,注意不要演變為吐槽群了。

5,促銷福利

社會化電商歸根到底就是賣東西的,涉及到交易的都要講究定價促銷。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以農業電商“維吉達尼”為例,維吉達尼的創始人曾經是深圳晶報公益周刊的主編劉敬文,他在新疆建立農民合作社,将新疆的幹果等優質食品整合到一起,通過搭建淘寶與微信服務号進行售賣,每年銷售額上千萬。而連接配接使用者與農戶的,就是農戶故事、講顧客的故事(貓周刊)、明信片(互動工具)、維廚房(教你怎麼吃的指南性資訊)。

媒體人是最會講故事的,媒體人也是懂品牌和公關的,是以說一個好的主編勝過100個銷售人員,而媒體、公關、品牌、社會化電商都會産生重疊之處。

行業/垂直類自媒體需要傳遞出的核心内容:

分類彙總的内容精選:這類自媒體大多到了内容沉澱階段,需要分類歸納,想明白閱聽人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核心是什麼,比如壹讀新媒體的核心是視訊内容,其他全媒體的内容隻是輔助,真正的業務線在于視訊服務,于是壹讀的菜單架構是這樣的: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其實由壹讀的菜單架構可以看出壹讀的核心營運團隊對内容的梳理與結構是非常清晰的,我看到不少行業自媒體在用菜單梳理自己的沉澱的内容時,分類不清晰,也不擅長用技術搭建wap進行分類,并未把沉澱的内容很好的展示出給使用者。

壹讀君很巧妙的一點在于,通過壹讀拍呀增強使用者的粘性,類似于打卡積分,跳出了傳統内容基因很重的自媒體,隻知道輸出自己想傳遞的内容,而忽略了使用者為什麼要來不斷看你。

壹讀的彙總頁面開發很值得産品和技術學習: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樓蓋好了,到了第三步,才是每一層放什麼(内容營運),賣給誰(使用者營運)以及怎麼賣出去(活動營運)。

這三個次元的營運共同去經營并且實作以下四個目标:

新關注的使用者進來了,如何轉換為活躍使用者,多次點選;

流失了的使用者,如何再拉回來;

如何激活留存着的但保持沉默的使用者;

保持既有活躍使用者的活躍度。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我用思維導圖歸納了下這三塊營運裡的核心要素,其中活動營運根據每家企業的推廣預算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内容營運裡,标題和内容的核心邏輯是:标題是激發使用者點選的欲望,把使用者拉進來,而内容是用來激發使用者轉發并且把使用者留下來的手段。

什麼樣的标題會激發使用者點選的欲望呢?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什麼樣的内容會激起使用者轉發的沖動呢?

好玩、有趣、激發了使用者情感上的某種共鳴;

提供了足夠多的資訊增量,使用者覺得有用;

什麼樣的内容會激發使用者關注微信賬号的想法呢?

使用者體驗:排版清晰舒服,閱讀體驗感好;

内容:有價值、感興趣、對自身來說實用;

尾圖:一個圖檔就說清楚我是誰,能夠給你提供什麼。

這是我在新媒體營運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工具集合: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附帶企業二維碼的尾圖中的文字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即便是一句話也要說清楚,不然一篇文章閱讀量破五萬,到最後使用者看了也不知道這是誰發的,白白流失了大量的潛在可轉化使用者。

關于使用者營運,如果你還停留在通過内容來拉新的階段,那就out了。通過内容來拉新,是媒體人的基因,而當下比較成功的是“思享空間”和“饅頭商學院”,通過特定閱聽人所需要的微信講座内容來拉新,報名參加需要轉發截圖才可以,促進了文章的分享與點選閱讀量,最後講座結束後公布講座内容,通過文字或者視訊形成二次傳播,為下一次講座預熱。

而微信群,可以分為核心忠誠使用者的微信群和講座微信群。前者是不同階段的發展可以發到群裡,收集一下使用者的回報意見,後者用于再次傳播以及多次傳播,讓這些微信群使用者幫你轉發下一次活動預告,随着微信群的增多,轉發将是乘數效應。這也是為什麼微信講座如果搞得好,使用者數增長會很快的根本原因:通過微信群不斷裂變。

最後是推廣,也就是活動營運。

我重點說一下最聰明的幾種推廣方式:

互推:不是簡單的找一些同閱聽人同調性的微信公号整理成一篇文章,冠以“你不能錯過的XXX個微信訂閱号”,那是微信早期的玩法。

需要包裝,比如10個職場新人習慣養成方法,然後将10個互推的賬号植入進去,這樣又回到了我剛才的核心邏輯:标題用來吸引使用者點選,而内容則是誘導轉發。

否則,使用者其實很少會去轉發10個訂閱号集合的,對吧?

尋找合作夥伴發福利:合作夥伴包括app和微信公号,将自己的産品打包或者設定一定的優惠券,最好力度“看上去”大一些,尋找同閱聽人的微信公号,與其合作,将自己的産品或者優惠券變為對方賬号給予使用者的福利,但最終領取需要關注自己的賬号才行,這個方法累積持續地做,是最低成本拉新的方式。

KOL借勢推廣:根據閱聽人的特點,尋找比對的KOL,借力來推廣,進而将KOL的粉絲導入自己的微信公号,但這需要好的策劃。

微信大号軟性推廣:尋找閱聽人一緻的微信大号,精準地投放軟文,在原本具備使用者基數的微信大号上借勢推廣,這個方式見效比較快,内容策劃最重要。

通過對每一次傳播的資料分析,找到最适合目标閱聽人的方式,并且不斷優化。

一個好的微信營運勝過100個銷售人員:微信營運深度剖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