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虛極子按:對清真寺正門的重視恰恰是波斯人為伊斯蘭教引入的新觀念,也使之成為伊朗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

當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隊湧入波斯時,被眼前的伊萬建築的極緻美感征服了,他們紛紛用這一樣式建造清真寺,并将伊萬結構加以放大縮小、排列組合多種改造,幻化出“涼亭式清真寺”。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法] 帕斯卡爾·科斯特《伊朗伊斯法罕的伊瑪目清真寺》,1839-1841年

進入伊萬的正式門戶被稱為“皮施塔克”(pishtaq),它是一面突起的前牆立面,通常用琉璃、書法和幾何圖案嚴加裝飾,屋頂做穹窿形,最高處用磚石砌成矢狀大拱,其尺寸及跨度均遠遠超過大門兩側的伊萬尖拱,奠定了自身在整個建築中的主體地位。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瑪目清真寺的皮施塔克

後世的清真寺還會在皮施塔克正門兩端對稱地豎起兩根圓柱形宣禮塔,裝飾着綠松石及青金石顔色的琉璃貼面,拼出千變萬化的花紋圖案,這樣就進一步強化了正門的特殊性。對清真寺正門的重視恰恰是波斯人為伊斯蘭教引入的新觀念,也使之成為伊朗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清真寺

位于伊瑪目廣場上的伊瑪目清真寺,亦名沙阿清真寺,始建于1611年,是薩法維王朝時期(1501-1736年)的建築傑作,更是波斯式建築的典範。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法] 帕斯卡爾·科斯特《伊瑪目廣場》,1839-1841年

▲ 今日之伊瑪目廣場

從19世紀法國建築師科斯特的畫作我們不難發現,伊瑪目清真寺最南面那個(也是最大的那個)伊萬上的兩根宣禮塔周身用琉璃貼磚拼出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卐字不到頭”的圖案,這是普遍流行于上古印度、波斯、希臘、埃及和小亞細亞的雅利安符咒,象征着太陽或火焰,有吉祥的寓意,被後世很多宗教所沿用,如祆教、佛教、以及波斯化了的伊斯蘭教。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瑪目清真寺宣禮塔上的琉璃磚拼出卐字不到頭的圖案,皮施塔克則裝飾成纏枝蓮紋

畫中皮施塔克正門的琉璃磚花紋則與中國明代景泰藍上的纏枝蓮紋如出一轍,顯示出掐絲琺琅的波斯淵源。這門工藝剛傳入元朝時,曾被稱為“大食窯”,這裡的大食正是中國人對包括波斯在内的阿拉伯帝國的總稱。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明晚期 掐絲琺琅纏枝蓮出戟大花觚

觀複博物館藏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瑪目清真寺的北向皮施塔克上用琉璃裝飾着一圈書法

我們看到在伊瑪目清真寺的皮史塔克拱頂内部用磚砌出來許多狀如蜂巢或鐘乳石的突角拱,它們最初是用于支撐方形牆體和穹頂角隅之間的一種過渡結構,在拜占庭、西班牙和馬格裡布的建築中常有使用,伊朗人則将它發展到極緻,并賦予了它一種術語名稱——鐘乳石檐口(Muqarnas)。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瑪目清真寺的鐘乳石檐口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的鐘乳石檐口

這種容易引發密恐的裝飾結構如同帷幕低垂,是以後人也把它稱為“挂落”,而實際上它可能仿效的正是帳篷内帷幕的樣子。

《與藝術沾邊·831》蜂巢鐘乳

▲ 伊斯法罕四十柱宮壁畫描繪了現實生活裡的室内挂落

西班牙和北非地區的伊斯蘭建築裡挂落的形式較為簡單,遠不如伊朗挂落那般玲珑剔透,這足以顯示出波斯裝飾傳統對“内秀”的重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