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做病貓做雄獅

不做病貓做雄獅

電影《雄獅少年》海報

近期熱映的電影《雄獅少年》給年關下,早已被疫情折磨的身心疲憊的我們,帶來了一聲獅吼,響徹心扉,仿佛基因被喚醒,華夏兒女的一腔熱血再次沸騰了起來。

不做病貓做雄獅

《雄獅少年》中的舞獅,所屬于南獅,也被稱為醒獅。舞獅分南北兩派,南獅也是由北獅發展而來的,北獅的起源說法不一,我們從白居易寫的《西涼伎》中可以略知一二:“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大概是說,在唐代就有專門扮獅子舞戲的胡人。在更早的漢代,就有一個職位“象人”,他們也會帶着面具假扮獅子,專門在宮廷中表演雜技給貴族看。

不做病貓做雄獅

唐代 孔雀石雕瑞獸飛鳥紋熏

觀複博物館藏

中國人為何這麼喜歡獅子?獅子本不生于漢地,《後漢書》寫道:“是歲(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可見過去獅子就是作為禮物進獻給皇室的,獅子得到了皇家的認可,我們的文化認同總是自上而下的,老百姓們雖然沒機會看真獅子,但一想到它是天子的寵物,自然會給獅子加上很多美好的象征意義,比如說獅子是龍生九子之一,威風凜凜,能驅邪、迎祥瑞等等。久而久之,獅子漸漸被納入漢文化體系,作為一支很重要的文化圖騰,甚至超越了獅子在老家(非洲)的地位。尤其是舞獅,幾乎所有老外都知道,哪兒有舞獅,哪兒就有新開張的好吃的中餐館。

不做病貓做雄獅

北宋 磁州窯三彩獅形枕

今天,南獅這一傳統得以延續發揚,還得提起一個響當當的名字——黃飛鴻。我們都知道黃飛鴻是南拳洪家拳派的代表,而那時的武館火不火,還看一項标準,即“醒獅”。也就是說,武館不是隻靠收徒賣藥掙錢,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要靠接“醒獅”表演的活兒,黃飛鴻将洪家拳梅花樁的功夫編排進舞獅中,大大增加了難度,更加考驗舞獅者的功力。

不做病貓做雄獅

元代 銅獅子鎮一對

黃飛鴻舞獅鑼鼓擂響,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他舞的“獅子”出洞、吐球、滾球、上樓台、采靈芝等,尤其采青更稱一絕。我在看《雄獅少年》的時候,舞獅人阿娟在高高的架台上倒懸着采青,雖然知道是動畫的,但也着實跟着捏了一把汗,後來找了成龍早年的電影《師弟出馬》中舞獅的片段來看,果然也有“垂獅采青”的鏡頭,除了驚歎傳統技藝,隻剩下大寫的“服”了。

不做病貓做雄獅

清 銅雕獅子滾繡球

醒獅中的獅頭還有很多講究,主要采用“燈色紮作”工藝,獅面還借鑒了粵劇的開面,也分文武,比如:文獅五彩劉備面,武獅黑白張飛面,當然還有義膽忠肝的紅黑關公面。可見舞獅不僅看重武功功底,同樣注重精神層面,可謂文武雙全。

不做病貓做雄獅
不做病貓做雄獅

清乾隆 粉彩三獅碗

獅子舞着華夏魂,貫穿古今,讓我們不論走到哪裡,隻要聽見鼓聲響起,心中的吼聲也會随之喚起,不懼逆境、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一定會戰勝疫情,相信你我都聽見了那聲:“要做雄獅,不做病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