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經做過著名的研究,研究的結果就是有名的“150定律”。該定律根據猿類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将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然而就算在一個規模很小的村莊,常住人口數也超過了150人。人們是通過什麼途徑認識達到能力上限的更多的人?

人與人之間建構成的社群産生了語言,也正是語言的産生,讓人們多了一種互相認識的方式:别人的口中。封建王朝的帝王,一言一行全憑記載,無論是可操作的《起居注》、正史,還是起源于鄉間僻壤的的野史野傳,到頭來不還是活在後人的嘴裡。

《人生海海》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着村莊裡一位上校的一生。但奇特之處就在于:上校的一生,完全由“我”聽村民嘴裡的故事組成。上校本人很少發聲,直至書的最後,當别人口中的上校串聯出一個邏輯嚴密的故事,仿佛上校就是這樣,沒人在乎他本該是什麼樣。

神秘的上校活在村民嘴裡,其實所有人都活在别人嘴裡。同時我們像上校一樣,都想活成别人口中最體面的那一句。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圖源網絡

01 每個人的自我主義體面,不過是别人随意套給你的行頭。

《飛馳人生》有一句台詞:我的故事太多,想給故事一個結局。

上校就是那個充滿神秘感的有故事的人。村民有的喊他上校,因為他當過兵,在國民黨官至上校;有的喊他金一刀,據說他在軍隊做軍醫,用金子打造了一套手術器具;有的罵他太監,因為老保長說他睡上司的女人被閹割。

在别人的口中,他當兵,加入國民黨打過共産黨,又在抗戰時期打過日本人,抗戰結束又陰差陽錯幫助新四軍醫治傷患。全國統一後卻又灰溜溜回村,愛貓如命,不幹活卻比誰都過得滋潤。

“文革”年代,他投過國民黨的背景以及優渥的生活讓他成了被讨伐的對象。綽号“小瞎子”的紅衛兵好奇他是不是太監,在關押他的時候偷看他換衣服。發現他不是太監,但也看到了他肚子上的一行字。上校肚子上的字是秘密,他為了不暴露秘密,拿起手術刀割了小瞎子的舌頭,讓他活着卻不能說話。

因上校與“我”父親交好,在父親的掩護下,上校逃走了。小瞎子殘疾,對父親懷恨在心,就寫字昭告村民:上校是同志,他與“我”父親關系好是因為他倆在一起了。

其實小瞎子不知道上校肚子上寫的是什麼,他隻不過借用了村民對上校的猜測報複了父親。讓父親一家陷入“同志”的羞愧之中。甚至導緻“我”爺爺生了大病。這時候,老保長為了解除爺爺心病,親自講起了上校的故事。

原來老保長敬重上校,他說上校是太監隻不過為了保守上校肚子上的秘密。老保長還說上校不是同志,他參軍的十幾年,英勇正義。曾經為了擷取情報,不惜服侍日本貴婦。日本貴婦監禁他,還在他肚子上紋身。那個紋身是他一輩子的屈辱,時刻提醒他做過日本女人的男寵。

沒想到得知真相的爺爺仍不滿足。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村民嘴裡的“同志”,于是他選擇揭發了上校的藏身之地,讓警察局公開聲明上校不是同志,肚子上刻的字是别的污言穢語。

遮羞布被扯開,上校不堪重負瘋了。而以為能在村民嘴裡變“體面”的爺爺一家又陷入了輿論漩渦。揭發上校,在大家眼中成了背信棄義的畜生。他們全家被鄙視,最終爺爺死亡,“我”背井離鄉,父親一輩子活在愧疚之中。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上校甯願終身不娶,被人說成太監,都不願讓人知道他做過日本人的男寵。他大可以解釋他是為了國家大局,但或許他自己也清楚:别人談論一個人,談論的是故事,而不是那個人本身。上校就是太在意别人的評價,太在意體面,最終落了個“失心”的結局。

而“我”的爺爺,也是顧忌了一輩子體面。一開始爺爺介懷自己兒子可能是同志,被告知真相後又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惜毀掉一個好人,隻為了為自己争一個“别人嘴裡的體面”。爺爺有多害怕他人的“唾沫星子”,就會被他人禁锢地多慘。他費盡心機,最終還是落得一個“不道義”。

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活在别人的嘴裡,我們雖然安慰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卻還是忍不住暗自努力,妄圖成為别人嘴裡最體面的那一句。但是衆口難調,我們又怎麼能夠做到人見人愛?或許武則天更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無字碑面向後人。在總歸是要成為别人嘴裡的曆史,那麼捧摔褒貶,就随它去吧。

02 聰明人的英雄主義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活在别人口中依舊能保持自我。

上校瘋了之後被釋放了,一位神秘的女人出現在這裡照顧傻了的上校。

等上校母親壽終正寝之後,女人把上校帶回了上海。二十年後,為躲避流言蜚語被偷渡到西班牙的“我”回到家鄉,順着位址找到了神秘女人的家。

從女人的口中,“我”拼湊出了上校完整的前半生。上校被日本女人監禁、紋身之後被國民黨曾經的上司營救救。但他不在意黨派,一心救人。輾轉之後竟在内戰期間歸順了共産黨,在戰場後方救治傷員遇到了這個女人:林阿姨。林阿姨在接觸之中愛上了上校,表白未果。

但是一次戰場救人中,林阿姨下體受傷流血,處女膜破裂。上校借着德高望重的身份特意為她開了一張“軍傷證明”,後來一天夜裡,一個男子在黑暗中上了林阿姨的床,林阿姨以為是上校,沒有反抗。

内戰結束,一切歸于平靜。林阿姨找到上校要結婚,但是上校拒絕了。後來傳出“林阿姨跟上校睡過覺”的流言蜚語。林阿姨以為是他卸磨殺驢,一氣之下舉報上校強暴她。上校這才被免職回到了村莊。

自此以後,林阿姨就一直活在别人的非議中。直到聽說了上校在村莊的遭遇,她像一位英雄一樣,又義無反顧地負責起了傻掉的上校。也就是他們同床共枕之後,林阿姨才發現當年跟她在一起的根本不是上校。而是有心人睡了她又讓她誤會上校,借此讓上校當不上副院長。

林阿姨這才明白,當年那一句句别人口中的“道德作風有問題”是一把鋒利的刀,刺進心髒讓她完全失去理智,她間接地、親手促成了上校的悲劇。最後,她選擇保持自我遵從内心,在村子的那段時間,她絲毫不在意村民的竊竊私語,安排一切接走上校,全權照顧着他的後半生。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當年被偷渡到西班牙的“我”因為語言不通、沒有文化吃盡了苦頭。遇到同是中國人的妻子,本來妻子創業漸有起色,卻因曾經為了生活做過别人的情人而搬家。為了“我”的面子,為了擺脫别人的閑言碎語,兩人搬到别的地方東山再起。卻因為一次意外妻子喪命......

妻子的死讓“我”終于明白“活在别人口中”的悲哀,“我”開始了三年的撿垃圾生涯,對“垃圾佬”的稱号充耳不聞。終于在那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靠垃圾生意過上了優渥生活。

人生如戲,每一出戲都明裡暗裡地連好的。曾經的垃圾讓我丢盡臉面,如今垃圾加倍還我尊嚴。

---------------《人生海海》

這本書是我看過的,對羅曼羅蘭那句“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另一個角度的精彩的解釋。

既然逃不開别人的評議或者主觀的編排,那我們就試着跳出别人的嘴巴,保持自我,就做自己。

用一句很“土”的現代話來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圖源網絡:上校與他的黑白貓

03 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你自己說了才算。

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裡有一個很經典的小故事:和尚有一個超乎尋常的長鼻子,因為鼻子太長,他經常被别人暗自取笑。他每天偷偷關注着别人對自己鼻子的看法,倍感壓抑。終于有一天,他找到一個偏方治好了自己的長鼻子。但是旁人的取笑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嚴重。他最開始以為大家不太習慣他正常的鼻子,但是過了很久大家還是笑他。終于有一天他鼻子又變長了,他反而松了一口氣。

芥川龍之介解釋道:沒有人會對不幸者不同情,然而一旦不幸者想方設法擺脫了不幸,人們反而會怅然若失。甚至想讓他再度陷入不幸,不知不覺倒懷起敵意來了。這無非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

和尚不懂這個道理,他過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想縮小過長的鼻子不是因為吃飯不友善,而是想讓大家不再取笑他。但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就是這樣,他們評判一個人完全是依賴自己的心境以及主觀利益。他們關注的從來不是事實本身,所做的一切完全是服務于自身内心深處的隐秘的目的。

回到書中的上校,他因醫術高明讓自己在貧困的村莊過上了優渥生活,大家卻傳出各種他的流言。一人說他是太監,大家不約而同都相信。這是嫉妒,一個物質豐富的人,他必定要有其他的殘缺來換取;

上校與“我”父親關系好,經常一起吃肉改善生活,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同志”。被人稍微的一煽動,就對此深信不疑;

但是最後呢,明明要看上校肚子上的恥辱的是大家,逼瘋他的也是大家。但是上校落難了,可憐了。大家又不約而同同情上校,審判“我”們一家。

《人生海海》:即使我們都活在别人嘴裡,也想是最體面的那句

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

武漢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鐘南山乘坐高鐵餐車車廂出征,大家都在說他是“有民族大義、勇敢的”逆行英雄;中國形勢緩和,又有人質疑“鐘南山挂号費1200元,自己開公司,兒子穿戴奢侈品,賺了不少錢吧”。

這不正是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嗎?每個人口中的别人,在不同環境、不同場合下是随時都可能改變的。他們并不關注“鐘南山到底是怎樣的人”,他們隻看待事情本身。就像辯論一樣,辯手隻會拿出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辯論。大家想要描述一個人都是帶有隐秘的目的:

八卦的時候就會指出一個人的花邊新聞奇聞異事來惹人驚歎,于是就可能說出“你們知道嗎,鐘南山挂号費一千二,自己還開公司呢,指不定賺了多少錢。”;煽情的時候又會拿出另一面大書特書。

鹿晗也是一個例子,流量代言人時期路人說他”娘,中國青年壞了“;如今風光褪去,公開戀情,又有人稱贊:”是個爺們兒,敢跟關曉彤公開。“

都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同樣的,一千個人口中也有一千個你。

一個人最多能了解150個人,但我們卻可以認識遠超越這個數字的人。其中的很多人,我們沒有觸碰到過,相隔十萬八千裡,隻聽過他的幾個訪談,幾首歌;看過他的一些被媒體渲染過的事迹。這些都是别人口中的,了解一個人要靠自己接觸的,其他任何人的描述,都不是這個人。

很少有人擺脫這種旁觀者的利己主義,這種缺點正是人類難言的、迷人的人性魅力。明白這一點,就不要過分在意别人口中的自己,一般來說,從别人口中了解一個人的人,大多都帶着淡淡的單純與膚淺。

别人口中的體面,還不都是為自己套的行頭。他說你是個壞人,你就真的是了嗎。

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你自己說了才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