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荊州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在入蜀之前。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掌握了荊州基本上所有的郡縣。而孫權在這個時候,剛把治所遷移到秣陵,并修築了濡須塢。曹操方面則把戰略中心從荊州移向了江淮,并多次進攻濡須塢。
這個時候,劉備實力大增,整體實力或許弱于孫權,但就軍力而言,可以說兩者不相上下。如若孫權主動進攻荊州,在劉備的全面反擊下,很難讨得到便宜。反而給曹操出兵南向創造機會。
劉備方面,曹操雖然北撤,但在荊州仍然保有襄陽和江夏部分領土。如果劉備太過自信,主動進攻孫權。或許可以将江夏收入囊中,将東吳的軍隊完全趕出荊州,但再想順江向下進就難了。

而曹操一直将劉備視為大敵,在有機會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錯過。而且在劉備入蜀之前,曹操剛平定了關中,漢獻帝準許他“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正是其聲勢最高,赤壁之戰後兵力最強的時候。如果劉備敢率主力去進攻孫權,曹操必定會把握這樣的機會。至于是出兵從江淮方向進攻孫權,還是從荊州方向進攻劉備,這個很難說。
也就是說,一旦劉備和孫權開戰,哪方能取勝,就看曹操的态度了。如果他和孫權合作,是完全有可能攻滅劉備的。但攻滅之後,孫權能否還能守住荊州。以孫權的聰明,是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的。
而劉備如果和曹操合作,是可以瓜分東吳的。但以劉備和曹操的恩怨,他豈會和曹操合作?況且,他也沒能力消化東吳的領土。
是以,孫權和劉備在那個時候,因為有曹操在,是不會開戰的。如果非要標明個獨特的曆史段,忽略曹操的存在,隻看兩者的對決。最後很有可能是兩敗俱傷,即使有一方能夠取勝,也一定是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