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諸葛亮死後,接替他的姜維又有幾次北伐,戰況如何?
?諸葛亮死後,其實蜀國的大勢已去,靠着諸葛亮留下的老本,以及魏國内部政變才讓這口氣沒那麼快咽下去。姜維秉承着繼承先主、武侯的遺志,在合力北伐和獨自主持北伐兩種狀态下前前後後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勝有負,但是勝多負少,可以看出姜維的确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

下面咱們詳細介紹一下姜維掌握蜀國軍政大權後的蜀國的内部關系和北伐經曆。
姜維作為魏國的棄将,在三國後期代表蜀國多次與魏軍名将鄧艾、陳泰、郭淮交手,由于蜀中很多大臣反對姜維北伐,加上諸葛亮死後,益州本土官員在往日的打壓下逐漸擡頭,蜀國内部主張投降偏安的人遠遠大于主張北伐的人,劉禅雖然禮賢下士但是不通是非分明之理,宦官黃皓幹涉朝權,姜維想要除掉他,奈何黃浩深得劉禅喜愛,姜維害怕黃皓報複他,于是在沓中屯田避禍,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蜀國之中得劉禅信任的是主和派,也能從側面看出姜維北伐時内部也是有一定阻力的,本來就國小兵弱,再加上舉國将臣各懷鬼胎,無法上下一心,可以體會到姜維在政治泥潭的舉步維艱。
不過雖然有各種不利因素加身,姜維對北伐的執念甚至更甚諸葛亮,費祎、姜維共理軍政時就數次北伐,多次出兵西入羌中,導緻雍州和涼州的羌胡均棄魏投蜀,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同魏将夏侯霸竭力阻止,奈何兵敗于姜維,無力阻止叛軍投奔蜀國。
後來司馬懿政變,姜維認為時機良好企圖控制整個隴西,想要大舉兵伐,費祎屢屢限制,隻肯給他一萬兵馬,費祎認為羌胡善變不可信,蜀國最大的威脅是魏國,而不是附庸在魏國腳下的少數民族,如此大動幹戈依靠不可靠的人策應,怕給魏國可乘之機。
公元253年,費祎遇刺身亡,無人可以節制姜維,姜維正式開始主持北伐,這已經是姜維第六次揮師北上了,當年夏天就領兵圍攻南安,魏軍陳泰前來救援,姜維因為軍糧供給不足而退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姜維做的并沒有諸葛亮好,北伐準備做的一點也不充足,糧草後勤太過于緊張,根本無法支援他長期作戰,當然了也可能是因為姜維沒有往日諸葛亮那樣的權力,無法自由調配國内資源。
公元254年,姜維決定出軍隴西,魏官李簡舉城而降,姜維勢不可擋,圍剿襄武,擊潰魏将徐質,斬首示衆,魏軍大亂,姜維先後攻破河間、河關等地,将各個縣城的人民全部遷到蜀國的治理下。這也是蜀國自北伐以來少有的輝煌的戰績。
公元255年,姜維再次北伐,大破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死傷數萬,後來魏将陳泰前來解圍,姜維退軍駐紮鐘題,但是還是老毛病,後勤得不到保障,對峙不久就草草收兵,沒有擴大戰果。
公元256年,姜維帶胡濟分兩路出兵再次北伐,有人可能已将看出來了近乎每過一年姜維就大舉北伐一次,姜維這種連年的北伐确确實實有點窮兵黩武的感覺,軍隊得不到休息疲于奔命,經濟重心向戰争傾斜,一年接一年的戰鬥,軍民苦不堪言,并且這次北伐由于蜀将胡濟配合不當,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蜀軍死傷無數,百姓士兵開始,埋怨姜維,但是姜維并沒有就此收手。
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見機會難得,率軍出秦川,準備趁魏國内亂搶奪資源,司馬望和鄧艾堅守不出,姜維駐軍芒水,連日叫陣挑釁無果,次年諸葛誕兵敗身亡,姜維無奈退兵,又一次無功而返。
此時蜀國内部沖突已經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随着反對姜維的聲潮越來越大,劉禅也開始産生了對姜維的不滿,更加親近偏安派的官員,公元262年,姜維一意孤行,再次出兵北伐,這是姜維生前最後一次北伐但是被一生之敵鄧艾擊敗,也就是這個時候朝廷上下對于姜維的不滿開始爆發,姜維越來越不受劉禅待見。
公元263年,魏軍意欲伐蜀,姜維上表劉禅希望派廖化、張翼帶兵駐紮前線,但是劉禅并不信任他,宦官黃皓更認為姜維這是以防守的借口調用兵力北伐,希望劉禅不予理睬,結果魏軍挺入蜀地,和蜀國小打小鬧不一樣,兵分五路,聲勢浩大,劉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為時已晚,大片國土被魏軍鐵騎踐踏,蜀軍放棄關口、陰平等據點,退保劍閣,雙方僵持不下,鄧艾卻從景谷道偷渡,直接攻進劉禅家門口,逼劉禅勒令姜維投降,自此蜀國氣數已盡,姜維投降鐘會,煽動鐘會造反,企圖力挽狂瀾,并沒有得逞,姜維和鐘會都死在魏國亂軍之中。
如果姜維沒有遇到一生之敵鄧艾,北伐的成果應該會更大一點,或許既生艾何生維才是姜維過不去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