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年,地點五馬山,5萬宋軍與2萬蒙古兵對決,雙方連續交戰,不分勝負。此時,史天澤親率五十“漢軍”精銳悄悄來到山後,突襲宋軍薄弱之處。宋軍腹背受敵,大将彭義斌被俘虜,拒絕投降蒙古,被處死。

彭義斌,南宋名将,被譽為“嶽飛”,他一心想要恢複中原,收複失地。1211年,成吉思汗率15萬大軍南下,分兩路攻打金國,在野狐嶺之戰中擊敗45萬金軍,奪取了作戰主動權。
野狐嶺之戰後,蒙古騎兵長驅直入,河北、山東地區紛紛爆發起義,“紅襖軍”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支。這些起義軍,有些支援金國抗擊蒙古;有些投靠蒙古,如史天倪、史天澤兄弟;有些則投靠南宋,想要恢複中原。
彭義斌,“紅襖軍”名将,長期與蒙古騎兵作戰,後投奔南宋,所部被稱為“忠義軍”,是南宋朝廷收複中原的一支勁旅。此後,彭義斌作戰更加賣力,表示要效仿嶽飛,恢複大宋江山。
彭義斌骁勇善戰,謀略過人,且嫉惡如仇,他看不慣同樣出身“紅襖軍”的李全,兩人之間沖突很深,經常兵戎相見。李全,戰鬥力強悍,但意志不堅定,在蒙古、金國、南宋之間搖擺不定,對南宋收複中原非常不利。
李全立場不堅定,彭義斌非常惱火,便率兵偷襲李全的運輸隊,奪取馬匹三千。有了這些馬匹,彭義斌得以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縱橫山東、河北,收複衆多地方。彭義斌最強時,麾下兵馬幾十萬,讓蒙古有所忌憚。
為了有效抗擊蒙古 ,彭義斌聯手金國名将武仙,在真定擊敗史天倪,并将其陣斬。史天倪一死,蒙古陣營中的“漢軍”膽戰心驚,在河北連戰連敗,即便史天澤重新指揮,也難以扭轉局勢。
幾十萬大軍在手,雖說精銳不多,但聲勢浩大,對付中原地區的“漢軍”,還是非常有把握的。1225年,成吉思汗調集兵馬,準備西征術赤,維護内部規則。術赤,成吉思汗的長子,骁勇善戰,但“不速之客”的身份,讓他郁郁而終。
蒙古主力傳回漠北,成吉思汗準備西征,但術赤死訊傳來,成吉思汗悲痛萬分,自己錯怪了長子,便停止行動。乘着蒙古兵傳回,彭義斌圍攻東平,對付“漢軍”名将嚴實,雙方在城下交戰一個多月。
嚴實,金國名将,後投降木華黎,并将其控制下30萬戶送給蒙古,因而得到重用。嚴實不是彭義斌的對手,便向蒙古國王孛魯求救,但孛裡海畏懼彭義斌,并未救援東平。
蒙古兵不來,嚴實主動投降彭義斌,成為宋軍的一員,到立場不堅定,随時準備再次投奔蒙古。考慮到嚴實在河北地區的威望,彭義斌對他禮遇有加,以此吸引燕趙地區的忠義之士來投靠,為北伐大業出力。
奪取東平後,彭義斌橫掃附近州府,将蒙古兵趕走。為了對付彭義斌,孛魯從各地調集兵馬,以孛裡海為主帥,史天澤為先鋒,率2萬兵馬攻打彭義斌,消滅這支孤立在中原的宋軍。
彭義斌從山東進入河北時,便向南宋朝廷提出建議:先消滅李全,奪取山東,然後進兵河南、河北,收複中原。有了河南、河北、山東作為前進基地,收回燕雲十六州不是難事。但是,南宋正在與吉思汗商議“聯合抗金”的政策,對彭義斌的建議不加理睬。
南宋朝廷态度不明确,又害怕得罪蒙古,彭義斌就是孤軍作戰,獨自在中原地區轉戰,其所處之環境與嶽飛是何其相似。孛裡海、史天澤率2萬兵馬前來,彭義斌嚴陣以待,準備與蒙古騎兵進行一次正面對決。誰知,嚴實再次叛變,讓宋軍猝不及防。
嚴實臨陣倒戈,蒙古騎兵乘勢發起進攻,彭義斌交戰不利,退守五馬山,所部還有5萬多人。五馬山,位于河北石家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嚴實倒戈,帶走了大部分兵馬,孛裡海、史天澤實力大增,蒙古兵、“漢軍”,接近十萬。
有五馬山作為依托,彭義斌嚴防死守,多次擊退蒙古騎兵的沖鋒。夜晚,彭義斌出兵夜襲,讓孛裡海不得安甯。随着戰事的推移,孛裡海糧草耗盡,金國名将武仙又趕來增援,便打算撤兵,從長計議。
孛裡海動搖,史天澤并未放棄,他找來附近村民詢問,得知山後有條小路,可以直接突襲宋軍大營。宋軍、蒙古軍交戰正酣時,史天澤率50位“漢軍”充當敢死隊,披荊斬棘,從山後小路發起進攻,直接攻打宋軍大營。
“漢軍”突然殺來,彭義斌沒有防備,宋軍陣腳大亂。孛裡海乘勢猛攻,彭義斌收集潰散宋軍,退守山頂,繼續血戰厮殺,力竭被俘虜。史天澤很敬佩他,便建議彭義斌歸順蒙古,一起為成吉思汗建功立業。
史天澤勸降,彭義斌嚴詞拒絕,說自己的大宋的士兵,山東、河北,也都是大宋的疆域,豈能當别人的屬下呢。史天澤很慚愧,離開了坐席,彭義斌被處死。
參考書目:《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