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文 欣然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導言

伴随着一路的争議和褒獎,先抑後揚的《女心理師》,40集全部播完。

前38集,一共貢獻了7個精彩案例:自殺危機幹預,驚恐障礙發作,恐婚症,暴食症,讨好型人格,産後抑郁,不完美受害者,每個案例都很有代表性,引起不少共鳴。

最後2集中,呈現了第8個案例,與前幾個相比,它沒有那麼驚心動魄,卻更具有普遍意義。

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對夫妻。

咨詢室裡,大芳和老松,正在接受婚姻咨詢。

他們把填好的表格交給心理師賀頓,大芳無意間看到,丈夫在表格中勾選了“離婚”。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她突然情緒失控,開始對着老松大罵,并把手裡的物品全都抛了出去。

老松一邊躲閃,一邊挑釁:“你扔,你把水杯也砸了”。

大芳拿起杯子就要砸過去,被賀頓一把攔住了。

賀頓在本子上寫下了四個字:追逃模式。

這個模式,在那些“離不了又過不好”的家庭中,幾乎每天都上演着。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01

什麼是追逃模式?

在賀頓與大芳的單獨咨詢中,她是這樣控訴老松的:“我都不知道這麼多年,受了多少委屈;可是,你全力對他好他不知道,還在外面找小三......”。

關于外遇,大芳提到了4件事:

1,自己提着重東西沒人管,卻看見老松正為女舞伴忙前忙後拿東西

2,老松晚上9點不回家,撒謊說是組織活動,其實是和女舞伴在一起

3,天天穿着女舞伴送的衣服,還給對方送禮物

4,和女舞伴打電話像做賊,把她的電話存成10086

對于大芳的指控,老松卻說自己清清白白,隻是喜歡和對方在一起放松的感覺;而之是以說謊,是不想讓大芳“歇斯底裡”地鬧。

大芳和老松的相處模式,就是典型的追逃,也是現代婚姻的“常見病”。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簡單說,就是一方抱怨指責,一方沉默回避;一方情緒激動,一方表現冷漠;就好像貓追老鼠,一個拼命追,另一個拼命逃。

追逃模式中,追的形式有很多,除了抱怨指責,還有故意生病,跟蹤查崗,流淚哭訴等等;而逃的形式,最常見的就是回避和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回避的一方,會引起追逐方更激烈的情緒反應;是以越逃越追,越追越逃,情感和耐心,就這樣在追逃模式中消磨殆盡。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其實追逃模式,在本劇的第1集中就出現過,可能大家并沒有留意。

還記得那個企圖自殺的17歲女孩尤娜嗎?

她在冰水裡洗澡,故意偷東西,弄傷自己,誣陷同學,還三番兩次鬧自殺。

賀頓發現,尤娜的行為,很大程度指向了父母之間的關系。

她用火柴測試,來探尋夫妻感情破裂的根源。

測試中,夫妻二人将代表最近5次争吵的紅色火柴,全部放在了尤娜的格子裡。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也就是說,他們的争吵都與關注孩子有關;而孩子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是在吸引父母的共同關注,進而幫助父母挽回情感。

在這個家庭裡,妻子對丈夫有很多不滿,她的表達方式是質問:說他不務實、不顧家,不能替自己分擔。

面對妻子的質問,丈夫以沉默和不回家來應對;這進一步激怒了妻子,她沖到丈夫的工作室,繼續指責,引起雙方情緒失控,而最終導緻離婚。

這個家庭真正的問題,是夫妻關系;而這對夫妻的相處模式,同樣是逃與追。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02

追逃模式是怎麼産生的?

如果你去問追的人,你為什麼要追,他們會說,因為那個人非要跑。

如果你去問逃的人,你為什麼要逃,他們會說,因為那個人總在追。

這就成了一個死結:雙方都把關注點放在對方的行為上,卻沒有去想想對方的需要。

而當我們站在需求角度,重新看待大芳和老松的行為,就會看到,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先來看大芳:謾罵、哭訴、摔東西,翻譯過來應該是這個意思:

1,我很在乎你,也很在乎這段感情和婚姻,我很害怕失去

2,我想讓你更愛我一些,更關注我一些,對我有更多的回應

3,我不知道怎樣表達需要,我隻會用情緒表達,結果就成了指責和怨氣

解析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她隻是表面看起來強勢,其實内在極度缺乏安全感;而丈夫的回避,誘發了她更大的不安全感;讓她誤以為,隻有用更強勢的方式,才能控制住局面。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接下來再來看老松,回避、說謊、針鋒相對,翻譯過來應該是這個意思:

1,我很在乎這段感情和婚姻,我不想吵架,也不想和你發生沖突

2,我希望你對我溫暖些,我渴望被你認可,渴望你在外人面前認可我

3,我不知道如何做,你才是滿意的,我隻能選擇躲開你或者保持沉默

解析到這裡,我們會發現:他并不是不愛了,更多是為了避免沖突;而妻子的指責讓他感覺無能,誤以為妻子看不上自己,分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讀懂了雙方的内在語言,就找到了破解的鑰匙:直接表達,克制情緒,化解不安全感。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03

追逃模式的破解之術

從大芳和老松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盡管兩人水火不融,卻也有着共同之處;而這些共同點,就成為婚姻改善的基礎。

共同點1:都在乎情感和婚姻

共同點2:都渴望被愛被認可

共同點3:都不善于表達需要

基于以上3點,賀頓為二人安排了新的溝通模式,總結起來,就是用直接方式替代隐晦方式,用需求表達替代情緒表達。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接下來我們就來試着還原一下。

老松問:你是不是對我有很多不滿?

大芳說:我隻是想讓你多關心我,看到你對别人那麼好,我很難過

大芳問:你是對我很憤怒嗎?

老松說:我想讓你認可我,尤其在外人面前,不要揭我的短

老松問:你能告訴我嗎,你希望我怎麼做?

大芳說:我希望你能幫我幹點家務,我希望你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這樣的溝通方式非常有效,它符合三個原則:直接,情緒關注,具體化。

即:直接表達感受,直接表達需求,直接表達你想讓對方做什麼。

這個方法,在心理學中稱為“認知行為療法”,簡單有效,适用于所有被困在“追逃模式”中的夫妻。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當然,除了改變溝通方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關于這一點,劇中并沒有太多涉及,而原著則有着更深刻的剖析。

原著中的大芳,有着強烈的不安全和不配得感,而這種感受,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她的母親,是舊社會有錢人家的小老婆,在家裡是最受氣的角色,一直忍氣吞生地過生活;母親去世時,曾拉着她的手說:千萬不要給人家做小。

這句話和過往的種種,像烙印一樣刻在了大芳的心底,是以當她和老松結婚後,對于他和其他女人的關系,極為敏感。

意識層面,她痛斥着老松的不忠;可潛意識裡,她是渴望老松有外遇的;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教訓那些“小老婆”們,改變自己和母親“受氣”的命運。

她被兩種力量折磨着,每天生不如死,直到賀頓指出她的“複仇情結”,大芳如釋重負,與老松相擁而泣。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寫在最後

追逃模式,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但臨床中發現,爆發期往往出現在中年。

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有人認為,是因為人到中年,有錢有閑了,是以容易出事;但其實,問題一直都存在,隻是被掩蓋了而已。

想想我們剛結婚時,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那時最想要的是什麼?

沒錯,努力工作,賺錢買房;之後呢?生孩子,養育孩子長大,送孩子上大學。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夫妻的共同目标是錢和孩子,這些幾乎占據了所有注意力。

很多夫妻會發現,隻要有孩子在,兩人關系還好,因為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可孩子一旦不在,兩人要麼沒話,要麼一說話就吵。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無意中成了夫妻沖突的擋箭牌。

可孩子終究要長大,我們也人到中年,此時夫妻的共同目标沒有了,原有問題開始爆發,成了最大的問題;而中年人更加重視自我,不再願意調整自己,追逃模式就變得突出。

其實,問題一直都在,隻是被拖遲面對了而已。

大芳和老松的故事,給正陷入“追逃模式”的夫妻提了個醒:

如果你們還是年輕夫妻,為了後面幾十年的幸福,有義務早一點去解決;如果你們已是人到中年,更不要随意回避,因為你的婚姻還是有救的。

無論如何,當你開始停下來思考,本文就有了意義。

《女心理師》: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