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每當聽到這句開頭,就知道是皇帝下聖旨了。而且一般宣讀的人,都是皇帝信任的太監,用尖細的聲音說着這八個字。這是古裝劇常見的場景。

可是在這當中,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不管皇帝下的什麼聖旨,影視劇全部都是皇帝“诏曰”,二是無論什麼朝代,讀法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其實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分别是诏曰、制曰、敕曰,三種類型用于不同場景,以及不同的人身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區分這三種聖旨?而且影視劇的讀法也有錯誤,那麼正确的讀法應該是什麼?接下來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将為大家進行解答。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區分聖旨

一、诏曰

诏書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如果皇帝有什麼事情要告訴天下臣民的,這時候就會頒布诏書,顧名思義就是昭告天下。

二、制曰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皇帝任命大臣的時候,一般會用制曰,如果要賞賜大臣金銀,或者是給予封号等等,這些都屬于制曰的範圍。是以制曰一般不用在百姓身上,是皇帝下達給大臣使用的。

三、敕曰

敕曰一般也是釋出給大臣的,給大臣加官進爵的時候,就會用到敕曰。不過敕曰一般都帶有告誡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給你加官進爵,但是希望你不要急功近利,還是要保持謙遜的态度。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其中制曰和敕曰又要着重強調一下,封号和升官都是屬于皇帝恩賜,但是制曰隻用于封賞,如果是官員升遷,就不屬于制曰的範圍。同理,敕曰是用來升遷的,同時也起到告誡的作用,是以接受其他皇恩賞賜的時候,就不屬于敕曰範圍了。

現在我想大家都能厘清聖旨的種類了,那麼關于第二個問題,聖旨的正确讀法是什麼?其實不僅“奉天承運,皇帝诏曰”的斷句有問題,還存在不是每個朝代,聖旨開頭都是這一句。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聖旨演變

最開始聖旨并不叫“聖旨”,帝王頒布的指令一般叫“命”、“令”、“政”幾種,從宋朝開始,才真正被稱為“聖旨”。

在明朝以前,所有的聖旨都沒有用“奉天承運皇帝诏曰”開頭。魏晉南北朝時期,聖旨開頭一般是“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到了唐朝的時候,由于聖旨多是通過門下省釋出,是以大部分開頭都是“門下……”。到了元朝時期,聖旨開頭都全部采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真正出現“奉天承運皇帝诏曰”是在明朝,由朱元璋制定。“奉天”的意思是“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承運”是說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種德,同時五德又與五個朝代相呼應,象征着興衰罔替。是以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自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

而清朝很多制度,都是保留明朝時期的,是以清朝的聖旨也是用這八個字開頭。

古代聖旨主要分為三種,它們如何區分,正确的讀法是什麼

不過這八個字的正确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诏曰”,現在很多影視劇的斷句都是錯誤的。相信大家現在應該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斷句了。

其意思是說,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他現在下了聖旨,至于下的什麼聖旨呢,後面緊跟“诏曰”、“制曰”或者“敕曰”,具體是哪一種,就要看是頒布什麼内容了。

(參考文獻《中國聖旨大觀》《萬曆野獲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