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歲末年初。今年經濟運作的基本面如何,或許可從上市公司的業績中窺見一二。
南都記者梳理Wind資料發現,截止到12月21日,公布今年全年業績預告的企業增加到75家,其中預喜的占78%,近八成。截至12月15日,58家企業預喜:9家續盈,23家預增,25家略增,1家扭虧,合計占總數的86%,傳媒、化工、醫藥、電子等行業表現較為突出。另有6家略減,1家首虧,2家續虧。
尤需注意的是,高風險、高收益的醫藥生物行業兩極分化漸趨明顯,不少企業的淨利潤暴增,令其他同為上市公司的“鄰居”們豔羨,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醫藥企業或是受高研發投入拖累,或是因競争漸趨激烈等原因虧損嚴重。
南都記者也注意到,深企整體表現不錯,雖然僅5家預告了2021年業績,但淨利潤均為正,還有企業淨利潤大漲3倍。不過,對于部分淨利潤暴增的公司,去年業績基數較低也需要納入權衡的範疇。
電子、交通運輸等行業淨利潤暴增
根據業績預告規則,滬市規定,上市公司預計全年可能出現虧損、扭虧為盈、淨利潤同比增長或下降50%以上等三類情況,應進行業績預告;深市則規定,預計報告期内出現淨利潤為負、扭虧為盈、實作盈利且淨利潤同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期末淨資産為負、年度營業收入低于1千萬元,應進行業績預告。
可見,進行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在盈利、虧損方面均較突出,雖未涵蓋全部A股上市公司,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年經濟運作的基本面。
那麼,此次業績預喜的佼佼者具體是哪些公司,又深藏于哪些領域?
在淨利潤下限上,分衆傳媒、龍佰集團、歌爾股份、雙星新材、迪阿、海力風電等6家企業均超過10億元。其中,分衆傳媒以超過60億元的淨利潤下限暫居第一。
在淨利潤增幅上,超過100%的有14家,包括:東芯股份、怡亞通、嘉和美康、保齡寶、炬芯科技、力量鑽石、華蘭股份(301093)、普冉股份、延安必康、龍佰集團、迪阿、凱普生物、隆華新材、佐力藥業。
其中,上市甫一周、去年方扭虧為盈的東芯股份淨利潤暴增,增幅超過1128%。此外,怡亞通、嘉和美康、保齡寶的淨利潤增幅均超過300%。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淨利潤暴增的企業所在的行業分别是:電子、交通運輸、機械裝置、醫藥生物、化工、輕工制造等。
其中,醫藥生物有4家,分别是佐力藥業、凱普生物、延安必康與華蘭股份。
生物醫藥行業業績兩極分化趨勢漸顯
南都記者注意到,以目前的業績預告來看,生物醫藥行業頗為特殊,兩極分化趨勢較為明顯:不少企業的淨利潤遙遙領先,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出現在虧損名單中。
具體來說,在淨利潤下限排名前十的企業裡,有3家是生物醫藥,包括延安必康、恩華藥業和凱普生物。
在淨利潤增幅翻倍的14家企業裡,也有3家屬于生物醫藥,分别是華蘭股份、延安必康和凱普生物。
然而,生物醫藥行業也囊括了3家虧損企業:首虧的是貝瑞基因,今年全年淨利潤約-9000萬元-6000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8%—143%。續虧的有2家,其中迪哲醫藥(688192.SH)的淨利潤約-68000萬元-61000萬元,百濟的淨利潤約-1101200萬元-854200萬元。
在公告中,貝瑞基因解釋了虧損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因為客戶前期研究項目結題,階段性科研服務采購減少;二是後疫情階段醫院診療人數恢複較慢,産前檢測數量增速放緩,且市場競争加劇使檢測價格下降等。
事實上,在全球新冠核酸試劑、檢測單價下降以及業務競争愈發激烈的背景下,相關基因公司可能重回低迷的增速區間。與貝瑞基因這個“華小”相似,華大基因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增長也不給力,營收與淨利潤均較去年同期下降。自今年年初至12月16日收盤,華大基因的股價下降了約29%。
對于另兩家虧損的生物醫藥公司而言,研發是個拖累業績表現的關鍵詞。
2021年12月15日,百濟神州在科創闆上市,成為全球首家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港交所、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發行價高達192.6元/股。不過,市場似乎并不願意為高價“買單”,上市首日即慘遭破發,大跌逾16%。
對于今年業績虧損,百濟解釋稱,由于公司屬于生物科技公司,目前保持持續高額研發投入,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尚未實作盈利,因而在可預見的期間記憶體在無法進行現金分紅的風險。
南都記者查詢發現,這家生物科技巨頭的研發費用高得驚人,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高達65億元。這是什麼概念?國内“醫藥一哥”恒瑞醫藥今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也不過26億元左右。
針對業績持續虧損的原因,上市不久的迪哲醫藥也表示,主要系公司加大了臨床管線研發投入力度。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迪哲醫藥核心産品仍處于研發階段,尚未開展商業化生産銷售,公司尚未盈利。
顯然,對于高回報與高投入、高風險并存的醫藥行業而言,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
深企業績整體表現不錯
截至12月15日,已經釋出2021年全年業績預告的深圳企業不多,僅5家,分别是怡亞通、迪阿、鼎陽科技、勁嘉股份、強瑞技術,總體來說業績表現不錯。
在淨利潤的增幅上,上述5家公司分别為345.56%,143.23%,86.18%,35%,-23.78%。雖然排名最後的強瑞技術增幅為負數,但是淨利潤也為正,淨利潤下限為4900萬元。
在淨利潤上,供應鍊企業怡亞通暫居第一,淨利潤下限超過5個億。對于公司業績出現如此明顯的漲幅,怡亞通解釋稱,首先是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同時大力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品牌營運及營銷業務占比不斷提升;其次是公司2021年7月完成非公開發行新股,優化融資結構,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家淨利潤增幅為負的強瑞技術。這是一家主要從事工裝和檢測用治具及裝置研發、設計、生産和銷售的企業,也是華為的供應商之一。該司業績的下滑,與華為關聯莫大。
根據該司釋出的資料,2021年全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為4,900-5,400萬元,與2020年相比變動幅度為-23.78%至-13.58%。
事實上,該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就已同比減少24.05%。彼時,該司解釋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核心客戶華為受到美國制裁,其對公司的采購訂單大幅下滑,進而導緻公司訂單飽和度不及預期,各項期間費用有所增長但營收略微下滑等。
去年,盡管遭遇疫情影響,但上市深企整體業績仍呈現恢複性增長,抗風險能力增強,夯實了實體經濟基本盤。今年,深圳數百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值得期待。
采寫:南都記者 王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