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字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表示一年四季中的“冬季”。
《說文解字》裡也說:“冬,四時盡也。”意思是說“冬”是一年四季中最後的一個季節。但這已是它的借用義了。“冬”的本義應該是“終”,就是“終結”的意思。
古人根據四季的特征與節奏,總結出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春* 生,夏* 長,秋* 收,冬* 藏。
字源解說

最早的“冬”字 (商 · 殷墟甲骨文)
“冬”是“終”的本字
1、冬,甲骨文
為象形字,像在紀事的繩子兩端打結,表示記錄終結。金文
将兩端的繩結移到中間。
2、當
的“終結”本義慢慢消失後,有的金文寫成會意字:
,中間加了一個“日”字,示一個示時周期的結束,即年終即年終。
3、大篆
将金文字形
中的兩個繩結相連成直線,寫成與“牢”相似的字形。
4、有的大篆
承續金文字形
,不過把“太陽”包了起來,表示不太溫暖了,言外之意就是到了冬天啦。
5、篆文
不但把“日”
字去掉,而且還在其下半部加了個“仌”
(冰)字,如此則更加重了冬天寒冷的意思。到了這時,"冬"字原本表示"結束"、"終結"的形狀就完全變成了一個寒意襲人的"冬天"的"冬"字了。
6、當“冬”的“終結”本義消失後,篆文
再加“纟”
(結繩)另造“終”代替。至此,"冬"、"終"二字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也就各自表示其不同的含義了。
冬季是四季之尾,本義是“終”,一年結束了。從我國甲骨文字形可以清楚看到,“冬”字像一段繩子兩頭上打結,表“結束”之意,人們将農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也有慶祝冬藏“拜冬”的民俗。冬季的開始為“立冬”。古代不少書法作品大量出現“冬”字寫法,别看這寥寥五筆,精彩盡顯!一起來看看!
曆代書法名家寫“冬”
漢
武威王莽寫“冬”《新簡儀禮》
晉
王羲之寫“冬”《普覺國師碑》
王羲之寫“冬”《興福寺半截碑》
王獻之寫“冬”
随
智永寫“冬”
唐
顔真卿寫“冬”
柳公權寫“冬”
歐陽詢寫“冬”
褚遂良寫“冬”
懷素寫“冬”
李世民寫“冬”
李隆基寫“冬”
孫過庭寫“冬”
宋
米芾寫“冬”
蘇轼寫“冬”
趙佶寫“冬”
元
趙孟頫 寫“冬”《閑居賦》
趙孟頫寫“冬”《秋興賦》
管道升(趙孟頫夫人)寫“冬”
鮮于樞寫“冬”
明
董其昌寫“冬”
王铎寫“冬”
王寵寫“冬”
清
乾隆寫“冬”
鄧石如寫“冬”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