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山文脈】潛心古建修繕,呵護嶺南印記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焓 景瑾瑾

【佛山文脈】潛心古建修繕,呵護嶺南印記

2021年12月22日羊城晚報佛山新聞A14版

漫步在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佛山祖廟,内部的典雅古建築群以及陶塑、木雕、磚雕、灰塑等精美裝飾,都讓人歎為觀止。這座始建于北宋的嶺南建築瑰寶,經過近千年的歲月洗禮,依然能夠煥發光彩,離不開曆代工匠們的精心保護修繕,今年54歲的黃文铮就是其中的“接力者”之一。

始于“情懷”,精于“專業”。從事古建築修繕30年來,黃文铮主持和參與過嶺南地區100多處古建築的修繕工程,包括祖廟、樂從陳氏大宗祠等,都是承載嶺南文化印記的重要載體。在他看來,“修繕,是為了讓古建築延年益壽,不是返老還童。”

【佛山文脈】潛心古建修繕,呵護嶺南印記

黃文铮(右二)帶領團隊對祖廟文物建築進行勘察測繪(受訪者供圖)

少年時就被建築之美深深吸引

黃文铮和建築之間的“結緣”,始于少年。中學時期,一位作為建築師的鄰居,将他帶入了認識建築的啟蒙之路。

80年代初期出國并不容易,而在鄰居家,黃文铮既能看到國外的建築期刊,也能從電影中飽覽風格迥異的各國建築。意大利的古羅馬建築、法國的鄉村小鎮,不同的建築散發出不同的魅力,黃文铮被深深吸引。在當時的他看來,“建築師這份職業充滿詩意。”

帶着這份浪漫暢想,大學時黃文铮選擇修讀土木專業,畢業後入職廣東省第六建築工程公司,一直幹到現在,如今,他已是教授級進階工程師,也是廣東省六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入行初期,黃文铮建過住宅、廠房等諸多工程,積累了豐富的建築行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在參與佛山美術陶瓷廠仿古建築工程時,他的興趣逐漸聚焦到古建築上,“雖然是仿古建築,但仍帶有傳統建築的形制,展現了中式建築之美。屋脊的精美飄逸、陶瓷構件的巧妙契合、色彩的絢爛搭配,都充滿美感。”

喜愛一發不可收拾,自此,他潛心紮進古建築研究中,大部分的工資都用到了購買古建築相關的書籍上。在沒有網購的年代裡,他每隔一兩周就會要去一次廣州,一家接一家的逛書店,一捆一捆的買書;去外地出差,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打聽哪裡有書店,搜羅和古建築有關的書籍;要是去北京出差,還會專程跑去中國國家圖書館影印古建築相關的文獻。

回憶起那段日子,黃文铮笑言,“有點瘋狂”,他至今還留存着當時影印的古建文獻資料。如今網購便捷了、文獻檢索也更友善了,他淘書的管道更加廣泛。走進黃文铮的辦公室,最大的感受就是“書香滿滿”。

主持的祖廟大修工程獲得重大榮譽

通過多年的潛心鑽研,黃文铮讓自己對建築的詩意情懷,變成了難能可貴的專業技能及工匠精神,并且在古建築修繕之路上一步步“通關”。

2007年,佛山祖廟迎來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後的首次大修。當時承擔維修重任的項目負責人就是黃文铮,如今說起來,他依然深感榮幸,自己雖然并不在佛山出生,但兒童時期便随着父親來到佛山生活。“國中時,春節逛完花街就排隊進祖廟、拜北帝,當時哪裡能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修繕祖廟呢。祖廟是佛山人的‘精神圖騰’,修繕祖廟責任重大。”

祖廟的屋脊上有不少陶塑、灰塑等藝術構件,這也是祖廟古建築的精髓所在。修繕的傳統做法是将這些藝術構件逐一拆卸、另行保管和清洗,待屋頂修好後,再重新安裝回去,但這樣容易造成損壞。在修繕過程中,黃文铮和團隊運用了他們多年來在古建築修繕實踐中總結、并研發的“古建築屋脊整體吊升方法”發明專利,将祖廟的古建築屋脊整體吊升,減少了磕磕碰碰,屋面修繕完成後,屋脊整體下降複位,完整儲存了古建築屋脊的曆史原貌。這一技術後來還獲得第十二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佛山文脈】潛心古建修繕,呵護嶺南印記

修繕前的祖廟武安閣(黃文铮供圖)

【佛山文脈】潛心古建修繕,呵護嶺南印記

修繕後的祖廟武安閣(黃文铮供圖)

在科技助力之餘,黃文铮和團隊也堅守傳統工藝。無論紅牆還是灰塑,他們都堅持使用成本更高、更傳統的礦物顔料進行修複。黃文铮解釋:“和現代的化工油漆相比,傳統顔料在耐久性和透氣性上更勝一籌,更符合‘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修繕原則。”

曆經三年,祖廟修繕工程完成後,黃文铮内心仍十分忐忑,因為不知道外界會如何評價。2010年祖廟重新開放後,不知第多少次踏入祖廟的他聽到很多遊客說“看不出來哪裡修過”,于是,他感歎“修成了”:“這就是古建築修繕的最高境界。修繕,是為了讓古建築延年益壽,不是返老還童。”

2013年,祖廟修繕工程獲評首屆“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

在精細“診斷”中為古建“對症下藥”

目前,黃文铮正在為東華裡古建築群的第三期修繕工程而忙碌。雖然已有擁有深厚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但黃文铮不會是以而放松。他認為,古建築修繕是一種非常考驗精細化功力的工作,“修繕古建築就像醫生為患者治病,不存在完全一緻的‘病根’,針對不同建築要采取個性化的方式‘對症下藥’。”

在過往的古建築修繕中,黃文铮及其團隊就在推行藝術構件的精細化修複。在東華裡古建築群的修繕工程中,他希望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更系統的精細保護修複施工工法,并進行推廣。“精細保護修複,包括磚雕、灰塑、木雕等的修複,如果形成一套更系統的施工工法,其他的古建築修繕團隊也能夠參考。”

在黃文铮看來,古建築修繕雖然是傳統行業,但也需要與時俱進,通過技術創新來彌補傳統手段的不足。比如,在修複磚牆、灰塑時,傳統工藝隻是對古建築表面進行簡單清洗,而黃文铮和他的團隊從90年代起,就會為它們敷上“面膜”來排鹽——把濕潤的宣紙漿敷在磚牆或灰塑表面,紙漿在幹燥的過程中能夠析出建築物中的可溶性鹽。這一方法來自考古界,黃文铮介紹,“磚牆被鹽侵蝕容易開裂、風化,排鹽處理有助于古建築長期儲存。”

多年來,黃文铮除了精進個人技術,還帶領出了一個強大的團隊。廣東六建的古建築修繕團隊目前有約三十名成員,從“60後”到“90後”各個年齡段的都有,當中不少人可以獨當一面。

【記者手記】

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複師們懷揣着一顆對文物和曆史的敬畏之心,用“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在快節奏的當下守護曆史記憶。提起自己的工作,他們眼睛裡都閃着熱愛和專注的光。而在采訪黃文铮時,記者同樣能夠感受到這份敬畏與熱愛。

在人們看來,修繕古建、修複文物,是一件充滿詩意的工作,但對于從業者而言,付出的是日複一日的鑽研和堅守,是“繡花般的一針一線”的精細功夫,其間不僅要有藝術家的浪漫情懷,更要有嚴謹科學的工匠精神。

正因為有黃文铮這樣的“古建醫生”的存在,珍貴的古建築才能在曆經千年、百年之後,依然熠熠生輝。讓我們從古建築中品讀曆史,記住鄉愁。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賀全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