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生病、失業、婚戀不順”的孩子,是對父母最大的“報複”

其實,當我寫下這個題目時,我有一絲不忍和猶豫。

擔心自己這樣下結論,是不是會傷了一些為人父母者的心,畢竟,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

但本着希望有更多人,能真正關注親密的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初衷,我還是用了很重的詞“報複”。

對,為什麼是報複?

報複,意味着一個人心裡有氣,有壓抑,有不滿,進而實施的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

是“有意識地對曾經損傷自己的人進行回擊。”

任何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經曆的大小病痛、挫折不斷;

在檢討時,我們習慣于歸因于自身的智慧不夠、身體素質差、或者意志薄弱、格局太小、經驗不夠。

但如果一個孩子,經常逃課、沉迷網絡遊戲、厭學、過度焦慮,長期脾氣古怪,倔強、難以與同齡人正常交流交往,封閉自己;

如果一個成年人,經常悲觀、抑郁、厭世、屢次失業、婚戀總是不順和不幸,這說明這個人的原生家庭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在6歲以前的經曆決定了它精神和思想的發育程度。

說到底,日後發生的種種問題,不是突然的迸發,而是孩子的早年經曆或創傷,被不斷加強和積累,未經“療愈”造成的後果。

在一個擁有良好互動和關愛的家庭中,人的社會适應性會很好;

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都能在一定邊界感、尊重的基礎上,進行融洽地溝通和發展;

每個家庭成員都把對方當成獨立自主的人,都能接納對方的情緒、意願、想法;

對于對方的決定,不做批判,而是耐心地、平等地考慮對方的立場,客觀地與對方分析利弊,對于合理積極的,給予支援;

每個人都敢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不擔心會被厭棄和指責;

這才是一個美滿家庭的應有的樣子。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人,因為内心充滿愛,同時又具備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心理素質良好,身體也會健康。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高血壓病人進行的病因學研究表明,患者病前具有不良個性情緒者高達74.5%。

是以說,身體的傷多數是心理的傷造成的。

網上曾經有過一段經典的,對父母的調侃:“上學時不讓戀愛,一畢業就催婚”

這類調侃,反映出家長作為教育者的很多問題。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沒法提前設定好時間和參數,就能按照既定的程式走下去,最終達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說:

順木之天,以緻其性。

意思是說,對待人,要像對待樹一樣,順應它的習性和自然規律,才能結出成熟的好果實。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與母體分離,這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身體上的分離,它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自由意志的人。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與心理上的父母分離的過程。

中國家長總是希望把孩子牢牢攥在手心裡,生怕孩子遭遇狂風暴雨,與孩子“病态共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種與孩子邊界不清的想法,成為孩子抗拒父母的根源;

孩子早就聽慣了父母所謂“我是為你好”之類的話。

實際上,不肯對孩子放手的父母,渴望把孩子的人生按自己的意志設定,期待孩子能一直聽自己話的父母,他們本身就是“沒長大的孩子”。

他們缺乏安全感,擔心孩子的獨立和覺醒給自己帶來被抛棄感、孤獨感、失控感。

埃裡克森提出過一個八階段理論,每個階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務,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

如此,才能讓一個人真正的健康和成長成熟起來。

其中,嬰幼兒時期,就是培養信任感,安全感。

如果這期間,父母“缺席”孩子的成長,提供不了陪伴和愛,時不時與孩子面臨分離;

總是否定和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抗拒孩子的擁抱和親近,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創傷。

這份創傷會根植在孩子的内心中,而作為家長,是意識不到的。

反過來,太過控制孩子的人生,孩子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不敢表達情緒和感受,最終通過讓自己“生病、失業”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借此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告訴父母“我的感受需要被你們關注和尊重”。

退一萬步講,等到孩子有一天忽然出現了“脫離”自己預期和掌控的行為時,家長還會納悶和不解,其實這都是自己當初種下的“惡果”。

“生病”的孩子,“失業、婚戀不順”的成年人,背後都有沒被真正愛過、關注過、接納過的體驗。

父母經常吵架,互相攻擊,冷漠疏離,孩子自然也不知道真正的愛是什麼樣,如何去表達愛和獲得愛,婚戀方面會屢屢受傷害。

家長受原生家庭影響造成的“恐慌和無助”心理,會通過“代際關系”傳遞給孩子;

正因為自己沒被愛過,才會不知道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愛;

孩子跟着受傷,卻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人生是這樣;

于是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沒能真正獨立起來,家長在敏感期,打斷和阻撓了孩子的自主成長,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意識、遇事的應變能力和交際能力,都沒能得到及時得鍛煉。

孩子“停留”在了以前的年紀裡,内心裡從未真正成熟。

于是,在不了解人性和社會運作規則的情況下,孩子會發現,從小自己活在一個“資訊繭房”裡,很封閉很無知很無助;

長大後,屢屢受挫,悲觀厭世抑郁的情緒随之産生,這也是家長抱怨孩子嬌貴、抗壓力差的源頭。

是以,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而父母的愛卻是為了分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