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坤堂
辛醜年冬至的前一天,一個着實的的小陽春,天空萬裡無雲,暖陽高照。非常有幸地聆聽了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刁統菊的學術報告《中華美德與冬至文化》。參加報告會的有比較熟悉的區人大一些官員。人大上司帶頭參加傳統文化學習令人歡欣鼓舞。
刁教授的報告高屋建瓴又接地氣,她以學者的身份從冬至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從多年形成的習俗到各個地方的傳承,介紹有根有據細緻詳細,讓人很容易接受;刁教授還注意把深奧的文學現象和周公文化深入淺出地做出分析講解,聽者感覺輕松愉悅、賞心悅目。
我在十幾年前也曾經寫過一篇《冬至大如年》的文章,當時還屬于淺層次的認識,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把二十四節氣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天來說,就更有了底氣和依據,又加之刁教授的學術報告做引領。的确對于“冬至大如年”有了更新的認識與體會。
據介紹,3000年前,周公姬旦就以“土圭法”測得“日影”最長和最短的日子,即現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是以在周秦時代,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到了冬至才過新年,以每年冬至為一年的元旦。“從這個意義上說,冬至就是曾經的年,或冬至‘曾經就是年’了。”從漢代開始,以正月為歲首,正式将正月和冬至分開,冬至由此成為“冬節”“至節”。官府也有一套隆重的祝賀儀式,叫“賀冬”。《漢書》中記載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意思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陰氣盛極而衰,而陽氣漸長,此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是個吉日,應該慶賀。這是冬至大如年的天象依據。
到了宋代,冬至開始定為“法定節日”,例行放假。宋代童謠說:“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老師不放假,學生不把錢。”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拜冬”。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朝廷大朝會,慶祝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三日之内,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足見當時“拜冬”盛況空前的景象。
明清時代,冬至依舊長盛不衰,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說。皇帝要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帝京景物略》就記載了人們慶祝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見,古人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與元旦相差無幾。時至今日,有些地方還流傳着“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不肯歇。”的諺語。冬至這一天,我國北方地區有吃馄饨、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地區則有吃湯圓、吃冬至米團和吃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還要在冬至當天祭天、祭祖和掃墓。
冬至與立春、清明這三個節日來說,它們即是節氣又是節日,而冬至這個時令的節日氣氛為最濃厚。
這些源遠流長的文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内涵,促進和影響着社會的進步。也成為今天進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祭祖、孝親、隆師、養生”至今影響深遠。
祭祖,有官方和民間之分,除曆代朝廷的皇帝禦祭、遣使特祭、春秋例祭及現代的公祭儀式。民祭活動亦由唐宋時期延續至今。古今千百萬華夏子孫,都在祭禹儀式中寄托對華夏先帝的追思、祈求聖王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孝親是各地都有的做法,尤其是在山東我的老家就非常盛行。我記得冬至到來前,媳婦要為公婆做好過冬的棉鞋,還要為孩子做上一雙。我的母親每逢這時就會為我的爺爺奶奶做上一雙暖和和的新棉鞋。我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隆師就是尊崇,重視,敬侍,事奉并光耀師長、師門之意,這樣的的做法雖然日漸式微,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非常流行。弟子要拜師,總要有表示。“十條臘肉”,是那個時代規定的拜師禮。朱熹認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這“十條臘肉”不算什麼厚禮。
我還聽朋友過這樣一個習俗。江西撫州地區有的鄉村對于出嫁的姑娘不是看為潑出去的水,而是把她們永遠看做自家人。到冬至這天,不管出嫁多遠的姑娘都請要回來,一起吃團圓飯。後來又随着改革開放的程序,讓她們走紅地毯,以示對這些遠行人的尊重與愛護。後來,當然這些人也自發的為村裡的公共事業捐款捐物表示愛心。(以俟知情者将這個資訊轉給刁教授,以豐富她的講座内容。)
冬至大如年,永遠在路上。聽刁教授講山東大學将為冬至文化的傳承做出一定的努力。這将功莫大焉!

作者簡介:張坤堂,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區政協文史委員、麒麟讀書會副會長。曾在《濟南日報》《齊魯晚報》《雜文選刊》《東風文學》等報刊發表文章。
壹點号山東金融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