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導語: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三國格局鼎立之後,魏國盤踞天下十之七八,蜀國疲敝且偏居一隅。魏國良将衆多,且坐擁颍川那個時代士人雲集的寶地之一;而蜀國經夷陵戰役之後,有實力的将領消亡殆盡,謀士也是損失慘重。雙方實力相差如此懸殊,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堅持北伐呢?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其實,國力的比拼不是用地盤和人才作為标準。隻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地盤夠大,良将謀士多,可以極大增加戰勝的幾率,在某種意義上也看作國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當初,袁紹占據了四洲,兵多将廣,手下謀士也頗多,還不是輸給了他看不上眼的曹操。在古代,國家動員能力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也許你有百萬群眾,但你隻能動員百分之一,敵國雖然隻有堪堪六十萬之衆,卻可以動員百分之二,雖然整體實力不一,但拿出來征伐的實力卻相差無幾。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而魏國看似龐大,但是也有自己的苦衷。魏國的西邊要防禦諸葛亮的軍隊,在東邊還要小心陸遜的虎視眈眈。世人以為魏國早已統一北方,其實不然,北方的鮮卑一族同樣伺機而動。除此之外,魏國不僅要防禦并,幽兩州的遊牧民族,還要提防在一旁觀望,可能會叛變的公孫家。魏國的确是家大業大,但是他要兵分三處,兵力緊張。若是發生了緊急戰事,手裡隻有五萬餘人的中央軍來回支援。甚至于當初諸葛亮初次北伐的時候,情況危急到需要魏國皇帝親征,可見魏國的優勢某種意義上也是劣勢。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蜀魏兩國的國力在各方的牽制之下,勉強可以一戰,可為什麼諸葛亮急于北伐呢?其實,這是以為諸葛亮知道時間不能再拖了。盡管在一時看來,魏國被各方勢力牽制,一時之間險象環生,但是魏國底子好,發展潛力大,當時長江流域沒有開發,肥沃的土地在黃河流域附近,而魏國幾乎占據整個地方。在戰争年代,群眾躲避災禍,人數稀少,但是用一段時間好好修養,就會和其他勢力拉開極大的距離。一旦度過了這段艱苦的時間,不管人口還是物資都遠超其他勢力,到了後面,慢慢磨都能磨死其他的勢力。而蜀國偏居一隅,雖然蜀地易守難攻,但是糧草運輸能力實在堪憂,論發展能力,無異于等死。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迫于如此境地,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隻能盡可能地積蓄力量,妄圖在有生之年擊敗魏國,光複漢室。北伐從客觀角度看,的确困難,但是不是毫無機會。畢竟這蜀國也是靠一個四十幾歲還一事無成的劉備在諸侯現世的情況下建立下來。在整個北伐過程最有機會被馬谡的不知變通給毀了。同時指揮石亭戰役的陸遜,此人太過于保守,沒有如周瑜一般的豪氣,倘若當初他采納了朱桓的計策,完全可以滅掉曹休十萬大軍,破除魏國在江東的防線,魏國的生死也隻是在一念之間了,可惜他自保心太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讓這個大好機會從手中溜走。

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北伐艱難,何故諸葛亮要堅持北伐

王朝的興替隻是在大勢上的趨向,但是總會充滿偶然性,而諸葛亮的北伐就是要搏一搏這個偶然性,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但這并不妨礙諸葛亮賢臣的身份,反而徒增了一份悲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