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太極全傳》讀後簡書

國内行業政策風雲變幻,臨近過年的這段時間賦閑在家待了幾周。

閑來無事,翻出一本紙張泛黃,已然塵封多年的《皇太極全傳》,是12年前出版的。

記得這本書應該是父親多年前不知從何帶回的。記憶中,已有多年沒有讀過除職業相關的其它書籍了,如今卻有閑時一閱。

想必萬物皆有它的既定軌道,在時空的某一刻必然要完成它的際遇與使命。

就着冬日的暖陽讀了起來,翻閱幾頁就發現是本盜版書,因為錯别字泛濫,讀起來相當于連蒙帶猜才勉強了解内容大意,所幸影響不大,憑借我有限的曆史常識,大體能讀懂内容情節。

這本書如其名,寫的正是大清帝國創始者愛新覺羅-皇太極璀璨而短暫的一生。從皇太極成年後随父努爾哈赤征戰四方、向明宣戰始,皇太極在對明伐戰中展現出的一位卓越軍事統帥的才能;在繼承汗位,鞏固君權,以及之後即皇帝位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優秀政治家的手腕;在實作大清帝國一統偉業方面,超越傳統女真文化的束縛,剛柔并濟,展現出的包容天宇的帝王胸襟。

雖然至死沒能實作入關坐擁天下的夙願,但為後來清軍入關奪取中原奠定了全方位的基礎。正如書評:“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

身位愈高,身段愈低。處于地位更高的一方,更加禮待臣屬,反而更能激發臣屬感恩戴德的動機。如努爾哈赤虔誠問計于李永芳、範文程等,宴請臣僚,同吃共飲。如皇太極禮待明國降将,封官賜爵,投降的明将無不感動地涕泗橫流,唯有對皇太極鞠躬盡瘁、肝腦塗地。任用漢臣,禮待漢官,不僅為建立漢八旗打下基礎,更是為滿人建立多民族大一統的政權做好了奠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努爾哈赤因與親弟舒爾哈齊内鬥而殺其全家,皇太極跪哭于前,才保全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太子代善屢次出錯,皇太極都跪求父汗從輕發落。這些關鍵時刻,皇太極挺身而出,為這些兄弟在努爾哈赤面前說話,這些行為當然感動了衆位兄弟,這也為之後努爾哈赤死後,大家公推皇太極繼承汗位做了鋪墊。

皇太極在伐明戰争中,充分引誘守将獻城投降,欲使不戰而屈人之兵,極盡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之能事。此舉一來免損兵将而得全城,二來又能歸順漢官反治漢民。

除此之外,皇太極比起其父努爾哈赤更加高瞻遠矚的一點在于,在對待明朝百姓的不亂殺濫奪之策,雖被旗兵執行不全,但也為建立一支王者之師早已指明了方向。

但其實人性複雜,并非非黑即白,賢德如皇太極,在奪儲之争中,仍然表現得頗有手腕。暗中扳到前太子——大貝勒褚英,利用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與現太子代善不清不楚的關系,制造大汗與太子之間的縫隙,以及與莽古爾泰等近僚密謀陷害太子代善意圖謀逆等,最終加上代善本人不争氣屢出疏漏,最終努爾哈赤廢掉了代善這個太子。

在努爾哈赤臨死前,說出“多爾衮”這個名字之後就駕鶴西去了,而此時隻有皇太極在場。為了鏟除其它貝勒對他繼位大汗的威脅,皇太極自拟大汗遺诏“令大福晉陪葬”,将多爾衮的生母——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處死。皇太極如願被公推為滿洲國新的大汗。

明清交替之際,征戰不斷,湧現出無數精忠報國、捐軀赴國難的民族英雄,他們視死如歸,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明朝将士披堅執銳,沖鋒陷陣,甯死不降,盡顯漢家忠義之風節。

當然也有以邊城守将李永芳為始的投降滿洲的明官,我們雖不可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體察他們當時的想法與心情,或為黎民百姓免遭屠戮,或為保全自家性命,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曆史潮流浩蕩向前,裹挾無數生人之命運。

但從當時的曆史來看,宦官弄權、黨派紛争、将帥沖突,内外交困,終讓明朝走向滅亡。朝代更替下,誰是正統,誰又是亂賊?正如李永芳之女容俏所言,施仁政者,萬民向之,無論滿漢,即為正統。

滿洲進犯遼東之後,明廷遣楊鎬為帥前去讨伐。但底下輔佐的将軍杜松、劉綎等憑戰功卓著,對楊鎬并不心服,帥令不能嚴格被執行。劉綎率軍晚于楊鎬指令出發日期兩天,一路走走停停,緻使贻誤戰機,四路伐軍一一相繼被敗,此戰(薩爾浒之戰)重挫明朝餘威。

敵前戰場,态勢千變萬化,如果政令不一,執行不力,就很容易被敵人鑽空子,最終滿盤皆輸。

堪以大任,卻無實權。熊廷弼二任遼東經略,趕赴山海關才發現自己是空架子,大部分軍隊指揮權在廣甯巡撫王化貞手裡,而王化貞的背景就有曆史上臭名昭著的閹黨魏忠賢,以及最終保他性命的恩師大明内閣首輔葉向高。作為遼東主事,熊廷弼無法排程和節制王化貞,這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權責利本應一體,無權何以履責。

一将無能,累死三軍。熊廷弼下台,袁應泰繼任。

袁應泰就如趙括隻會紙上談兵,并無領兵之才。初一上任就大加革新,将熊廷弼之前有效的主張悉數盡廢,又錯将與後金親近的蒙人災民收進城内,其間不免夾雜敵方間諜,緻使最終為後金内應外合攻下沈陽城埋下伏筆。唯一令人欣慰和感動的是,袁應泰雖然兵敗,但珍重大節,城破之後,自缢殉國。

珠聯璧合,龍威鳳儀。皇太極得以繼承汗位,離不開一位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他的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哲哲。大福晉在皇太極得以在諸多兄弟中脫穎而出出謀劃策,并将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召來嫁給皇太極,而布木布泰就是日後牽制多爾衮至死沒有篡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後。

大福晉待人溫和、天資聰慧,又明大體、識大局,以己之力,為皇太極籠絡人心。特别是在對待桀骜不馴的李容俏身上頗費心思,最終也軟化容俏内心,動搖容俏對明朝的執念,最後容俏被皇太極請去教授皇家幾個年小的貝勒學習漢族文化。

與此相應, 皇太極對待大福晉也是極其敬重,縱然後宮風雲變幻,但大福晉的地位一重如故。就算皇太極寵極他最愛的女人海蘭珠,并把最好的名号賜予她——宸妃,也依然代替不了大福晉在他心裡的位置。

高山流水,佳音難覓。貴人相助,事半功倍。

滿洲風頭正盛,遼東事業維艱,主事屢屢更換,熊廷弼之後,明廷又派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明末朝廷人浮于事、人員備援、争權奪利、互為掣肘。

遼東實權掌握在現任經略王在晉手中,其與朝廷派來的袁崇煥的防衛主張截然相反,京師忙于内鬥,就全權授予遼東最進階别官員孫承宗定奪。

孫承宗是晚明著名愛國将領,他的主張與袁崇煥完全一緻,就上書将不懂兵事的王在晉和王象乾調離遼東,然後與袁崇煥搭檔經略遼東,往後半年二人幹出許多大事,山海關從此大大鞏固。

孫承宗心中明了晚明朝局,宦海沉浮,閹黨是不會讓他久處遼東的,他時刻做好被朝廷罷黜的準備。為此,他一方面加快實施與袁崇煥的既定措施,另一方面上書給袁崇煥升官晉爵。

袁崇煥一心抗金報國,無意于功名利祿,孫承宗對他說:“我知道将軍來到關外不是為了‘這個’,但你必須有‘這個’,樹大了、高了,就經得起風吹雨打。就你現在隻是一個小小的佥事。能經得住他們折騰嗎?”

一年後,袁崇煥被提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在軍政方面有了發言權。如孫所料,孫承宗被朝廷罷黜卸職回家。

由于袁崇煥的鎮守,皇太極始終不能奈何,但由于閹黨餘孽彈劾,加之皇太極趁機巧施離間計,崇祯生性多疑,竟将明朝真正的砥柱之臣袁崇煥淩遲處死。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朱由檢繼位之初還每每反思閹臣誤國,可到最後也信任于閹臣,縱然崇祯腹有重振社稷之志,但如此心胸格局,又豈堪大任呢?

正在明朝陷于黨争之時,滿洲這邊皇太極卻在問策容俏之後,開始收緊國家的最高權力。那是在皇太極多次在議政時,被其他貝勒意見相左之後。容俏對皇太極說:“從古至今,有權力才能服衆,才能做事。才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幫。”

皇太極在集權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先後将其他三位貝勒貶下主台,将八旗大軍緊握于手,最終寶座之上隻剩下一位皇太極坐北朝南。

集中力量辦大事。大權獨攬之後的皇太極,開始在漢臣範文程和甯完我等人的建言下,仿照明朝改革國家典制,大大提高後金國家機器運作效率,為最終的華夏一統做好了鋪墊。

怎奈天妒英才。自從他最愛的女人宸妃死後,皇太極身體狀态每況愈下。在一次與皇後和莊妃的對話中,皇太極問:“有時候朕想:撇了那些庸碌無能的不說,即使是那些屈指可數的帝王,他們的赫赫一生又有什麼呢?死後和老百姓又有什麼不同呢?”

1643年八月初九,在清軍入關的關鍵時刻,皇太極猝死于盛京沈陽。

君王駕崩的悲痛氛圍在盛京上空還沒籠罩幾天,人們已經顧不得他了,因為大清帝國有一件更大更重要的事情要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