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是歲,孫權稱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來告。議者鹹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亮曰:“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是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雠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并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将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緻讨,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于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衆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号。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這一年,孫權即位稱帝。他的大臣來到蜀漢通報,希望蜀漢能夠予以正式承認。蜀漢群臣在讨論此事時大都認為與東吳交好并沒有多大的好處,而且一旦承認孫權的帝位就會變得名号不正,體例不順。不少人建議應當申明大義,與東吳斷絕關系。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這時,諸葛亮表示:“孫權早有篡逆稱帝之心,朝廷之是以沒有過分注重這方面的問題,是為了牽制曹魏,求得東吳的援助。現在如果明确地與東吳斷絕關系,東吳必将與我們結下冤仇,我們就必須派軍隊進行讨伐,隻有打敗了東吳才能進軍中原。如今東吳有不少賢能之士,将相和睦,難以在短時間内消滅他們。如果與他們展開長期對峙,反而會使曹魏有機可乘,這絕非上策。當初孝文皇帝以謙卑的口氣與匈奴議和,先帝寬宏大量地與東吳結盟,。都是順應時勢、善于變通、深謀遠慮的做法,并非洩一時之忿。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如今大家都認為孫權隻求三足鼎立,不想與我們一起共同讨伐曹魏,這個看法看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才智和實力不如曹魏,是以才依托長江自保。孫權無法越過長江北上,就像曹魏無法渡過漢水進攻我們一樣,并非實力有餘,而是不願意承擔沉重的代價。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如果我們派兵征讨曹魏,東吳既可以同時出兵與曹魏發生大規模戰争,也可以發動小規模戰事,擄掠曹魏百姓,擴大自己的地盤。即便他們按兵不動,和我們友好相處,我們北伐的時候也不會有後顧之憂,而曹魏也不敢調動黃河以南的軍隊來到西北對付我軍。這對我們的好處已經很大了孫權僭越稱帝的罪名,我們還是不公開指責較為妥當。”于是,蜀漢便派遣衛尉陳震前往東吳祝賀。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似是而非”,意為是指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論衡》中的“世多似是而非,虛僞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堅持與東吳聯盟,是諸葛亮外交思想的核心。他這麼做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利用東吳的力量牽制曹魏,進一步分散曹魏的軍力,為北伐的勝利創造條件。故此,他才會建議群臣不要對孫權稱帝采取抵制甚至反目的态度。不過,從諸葛亮的這番話也可以看出,對于孫權稱帝,諸葛亮的内心深處是非常抵觸的,隻是因為蜀漢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擇。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曹魏被消滅之後,諸葛亮一定會以此為借口,向東吳展開全面戰争。

參考書籍:《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