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的建立頭号功臣當屬“鐵血宰相”俾斯麥,如果威廉二世沿用“三皇同盟”,德國未必在一戰中落敗。而軍事上的頭号功臣當屬老毛奇,被譽為“德意志之劍”。文臣俾斯麥長相彪悍,而武将老毛奇纖瘦文弱,倒也是有些随機!
老毛奇全名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差別于後來一戰的德國元帥、他的侄子小毛奇,故稱老毛奇。老毛奇的父親是普魯士軍官,母親來自商人家庭,受到拿破侖戰争的影響,普魯士國土損失過半,老毛奇的家庭經濟也破産了。老毛奇的父親遷居當時丹麥屬下的霍爾施坦,并在丹麥軍隊中服役。

老毛奇10歲便被送進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7歲獲得少尉軍銜,父親長期的棍棒教育和經濟上的貧困,導緻年輕時的老毛奇沉默寡言,養成了冷靜思索的習慣。在參觀了當時普魯士都城柏林之後,老毛奇被柏林的繁華所震撼,于是暗下決心離開丹麥,第二年就考取了普魯士軍籍,一年後考入普魯士軍事學院。
在軍校期間,老毛奇學習了《戰争史》、《實體學》和《地理學》等,對軍事地理學派的形成有了最初的了解。在默默無聞多年之後,老毛奇才晉升為上尉,這個時候已經34歲了,也就是說老毛奇做了17年的連級幹部。但這并不重要,老毛奇發表的軍事著作《論軍事測繪大綱》受到普魯士軍界的重視,破格調老毛奇到參謀部。
在參謀部工作近30年之後,總參謀部的人事處長向普魯士國王建議由老毛奇擔任總參謀長,這個時候老毛奇已經57歲,正常人已經到了退休年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事任命,老毛奇此前的工作都是文職,隻做過幾個月的連長,能否勝任是很大的問題,當時普魯士的總參謀長相當于後來的陸軍元帥、司令員,但國王還是同意了。
老毛奇的政治思想集中在普魯士必須武力統一德意志,德意志要想成為歐洲強國,必須用武力來實作,這與俾斯麥的政治主張完全一緻。老毛奇成為總參謀長之後,普魯士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工商業迅猛發展。鐵路、電報的普及使用,和線膛火器射程、殺傷力的提高,對未來的戰争有什麼作用,是老毛奇思考的問題。
老毛奇決定改組普魯士軍隊,依靠普魯士境内的鐵路網迅速集結,用電報直接指揮,避免軍事長官在前線臨時決策,把普魯士軍隊打造成高效的戰争機器,也是德國“閃電戰”的雛形。1864年普丹戰争爆發,研究了一輩子軍事理論,終于到了老毛奇戰場實踐的時候。
為了争奪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坦因兩個公國,普魯士與奧地利六萬聯軍利用事先計劃好的鉗形攻勢,擊敗了四萬丹麥軍隊,簽署《維也納合約》,石勒蘇益格歸屬普魯士,荷爾斯坦因成為奧地利的飛地,埋下了普奧戰争的伏筆。普魯士要完成統一,就必須對德意志聯盟的奧地利動手,這一點毋庸置疑。
由于荷爾斯坦因是奧地利的飛地,領土上并不連接配接,普魯士提出代管理,被奧地利主導的德意志聯盟議會否決,而普魯士軍隊已經開進了荷爾斯坦因公國,雙方的戰争馬上提上議程。聯盟内南部的邦國大多支援奧地利,普魯士則與意大利結成盟友,奧地利不得不向南分兵對抗意大利。
然而出乎俾斯麥和老毛奇意外的是,意大利軍隊居然不堪一擊,剛剛開戰就讓奧軍兩線作戰的計劃落空,這在意大利軍事史上明明就是常态。老毛奇隻好組織普魯士軍隊獨自面對奧軍,利用鐵路迅速将25萬大軍集結到普奧邊境,用電報進行統一指揮。老毛奇利用卡爾親王的軍團進行正面沖鋒,卻讓易北河軍團和第二軍團襲擊奧軍側面與後方,奧軍馬上陷于混亂,被俘超過4.5萬人。
普奧薩多瓦戰役以普魯士的完勝而告終,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盟,原本法國害怕奧軍戰勝普魯士之後威脅法國的霸權,沒想到比奧地利更可怕的是普魯士馬上要統一德國了。此時法國國王正是拿破侖一世的親侄子拿破侖三世,“恢複拿破侖榮光,我輩義不容辭”。
1870年,拿破侖三世禦駕親征,集結約40萬士兵向普魯士進攻。老毛奇預估法國最多隻能拿出35萬人,是以在法普邊境集結了38萬大軍,當拿破侖三世帶着全部法軍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發現對面的人數居然也不少。老毛奇利用協同配合、分割包圍的戰術,緻使法軍在戰場上多次失利。
但總體上法軍的戰損并不大,卻帶給巴黎不好的政治影響,皇後攝政擔心撤軍會引發革命,于是一再幹預法軍指揮系統,阻止法軍向巴黎撤退,拿破侖三世居然支援老婆大人的決定。老毛奇得知拿破侖三世随軍督戰,指令第三、第四軍團火速追擊,拿破侖三世所在的沙隆軍團被普軍第三、第四軍團圍困在色當,在反複幾次突圍失敗後,拿破侖三世率領法軍9萬多人向普魯士投降。
1871年1月,普魯士大軍進入巴黎,在俾斯麥和老毛奇的簇擁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鏡廳,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國王,随普魯士作戰的南德意志四邦也加入了德意志帝國,标志着歐洲大陸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出現了新的霸主。而威廉一世選在法國首都巴黎登基,雖然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法國不得不快速簽署了割地賠款的《法蘭克福條約》,因為法國國内發生了革命,法國不得不依靠普魯士拘留的10萬法軍戰俘來平叛,普法戰争也埋下了一戰爆發的伏筆。通過三次戰争,普魯士最終完成了德國的統一,老毛奇出色的協同指揮成為關鍵,被譽為“德意志之劍”名副其實。老毛奇沒有多少帶兵經驗,卻能指揮千軍萬馬取得勝利,說明戰争相較以前已經改變了很多。
普法戰争後老毛奇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在半年之内用利劍獲得的東西,必須在今後半個世紀用利劍來捍衛。為了獎勵老毛奇的赫赫戰功,德國國會獎賞給老毛奇50萬塔勒爾,老毛奇回購了在西裡西亞的克萊騷莊園,那是老毛奇的父親曾經揮霍掉的。
晚年的老毛奇主要研究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他一手提拔的大将施裡芬同樣是一生未指揮軍隊的戰略家,卻解決了德國東西作戰的問題,即“施裡芬計劃”。德國必須迅速出兵解決西線的法國,再騰出手來揮師攻打俄國,成為後來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軍事戰略!德國從建立開始就不是在思考稱霸圖強,而是對英、法、俄等強國同時開戰,是何等的自信!最後求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