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署了《凡爾賽條約》,這一條約從軍事到國家體制,從領土到工業生産,各個方面限制了德國。

條約規定德國所有的殖民地全部交給協約國,德國軍隊隻有7個師的編制,人數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德國所有的重武器包括不限于重機槍,火炮,坦克等全部上繳,且不得生産裝備。
且德國需要賠償2260億馬克,本土被割走八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要知道德國在一戰中雖然宣布投降,但是軍事上是還有一戰之力的,德國軍方始終不認為德國是戰敗,而應該成為講和。
面對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德國群眾心裡始終憋了一把火,一種名為“複仇”的情緒正在德國人的心裡慢慢堆積。
客觀上說戰敗以後的德國被層層削弱,理應花費數百年才可能複興,但為什麼僅僅20年,德國就在資料上就成為歐洲大陸軍事最強大的國家。
德國是憑借什麼崛起,單挑世界的呢?
正如前文提到的,德國一戰戰敗并不是軍隊打不過人家,相反德國人在東線把沙俄的軍隊一頓暴揍,在西線英法聯軍隻能龜縮防守,德國人最後投降根本原因就是國内資源殆盡,從糧食到工業原料都有極大的缺口。
加之資本家的鼓動,社會動蕩不安,爆發革命起義,德國威廉皇帝被迫退位被流放國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德國隻能宣布無條件投降。
表面上看,英法是勝利國,法國更是收複故土,得到大量殖民地和賠款,但實際上英法兩國内部也幾近燈枯,以法國為例,整個一戰士兵傷亡超過138萬,另外還有40萬平民死亡,430多萬人軍民受傷,需要财政撫恤的士兵數超過600萬,要知道當時法國人口不過4000萬,這個傷亡比幾乎占據全國總人口15%。
英國戰鬥力稍弱損失更大,龍蝦兵一戰期間共有600萬,死亡人數超過72萬,貴族陣亡率高達45%,是平民的三倍,超過20名上院貴族、49名上院貴族繼承人和更多的貴族子弟戰死。
是以後面英法國自下而上反感戰争,因為反對戰争承諾和平而上位的内閣,不得不改變對外政策,“綏靖”得以盛行。
此外戰後的歐洲幾乎無一例外成為債務國,尤其是的德國,截止1929年底,德國欠外國銀行的債務已達到3100萬馬克,這大緻相當于當時德國三分之一的國民生產毛額。如果将德國需要支付的賠償也計算在内,那麼德國的外債與國民生產毛額的比将會達到驚人的86%。
至于各國為什麼要借款給德國,《經濟學人》曾進行過相關評論:“協約國與德國之間形成的鍊條将兩者通過‘跨政府義務的宏大結構’捆綁在一起”。協約國政府也認可這種借款行為,他們認為借此可以穩定魏瑪共和國。
作為最大的債權國,美國資本家,為了保護自己最大的債主有償還能力,對德國出台多項扶持建設的政策。
在經濟上,僅僅一個“道威斯計劃”,德國就獲得了326億馬克的貸款,其中70%是美國資本,而這期間德國支付的戰争賠款隻有114億馬克,可以說是美國資本在戰後德國崛起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3年11月,在荷蘭出版的一本小冊子記載,希特勒上台前後,福特、洛克菲勒等美國财團向希特勒提供了高達3200萬美元的資助。雖然這本書不久被禁,但人們普遍認為華爾街與納粹之間存在着合作關系。
在軍事上,1933年美國軍火公司托拉斯杜邦公司,甚至把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出售給了德國。在1933年-1939年間,與德國軍工企業合作的美國公司超過60餘家,他們向德國提供了從陶瓷、潤滑劑到汽車、飛機、坦克等各種技術。
在資源上,美國向德國提供了其急需的石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自然資源和戰略物資,例如,美國鋁業公司将生産的60%的鋁賣給了第三帝國。
德國以工代賒,不僅保留了本國工業,同時軍事技術也得到進步,在希特勒上台以後,接二連三接手外來資本,驅逐國内外非德意志族裔的資本家,完成戰争款的原始積累。
在恢複經濟水準,武裝軍隊的同時,德國成功在1925年加入國際聯盟,在法律上取得了各國平等的機會,這讓德國民族自信心高漲,群眾對希特勒政府更加信任。
手握民心又有先進的技術外加歐洲第一的軍工業,英法此時正躺屍,蘇聯和自己剛剛瓜分波蘭,簽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美國不參戰的時候,不客氣地說德國手上的籌碼足以橫掃整個西歐。
如果德國戰車在推平法國以後及時和談,聯通地中海與蘇伊士運河後,再掌握各國命脈—石油,那麼今日的世界霸主或許要換一位,隻是這輛戰車在一開始就沒裝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