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我們希望醫療人才能帶着技術來,在這裡實作從零到一,從一到十的全過程。”12月18日,在由中國康複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與八點健聞共同主辦的第十二期生命健康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研讨會上,紹興市濱海新區越城區主任表示,紹興市濱海新區彙集了生物醫藥和內建電路兩大浙江省級萬畝千億産業發展平台,正好是醫工轉化的兩端。

近年來,“醫工轉化”一直是醫療圈裡的熱詞。随着精準診療理念和醫學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讓臨床醫生主動參與并融入到醫療智能化裝置的研發生産中去,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然而,由于臨床醫生和研究機構或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并未理順,國内大部分醫生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創意都不能被轉化為産品。即便醫生和企業之間達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受限于國内精密工業發展的水準,企業生産的産品也常常無法滿足臨床使用的标準。

“如果讓所有的醫生都從零開始做轉化,90%的人會堅持不下去。”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推動醫工轉化的醫生,中國康複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歐陽晨曦切實體會到了将科研成果産業化這個過程的艱巨。在他看來,“做醫工轉化,既需要有管理團隊的經驗,又要有做産業化的經驗、管理公司的經驗,要有投資打交道的能力。光靠醫生單打獨鬥,是不可能實作的。”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如何才能打通醫工轉化的路徑?在這場研讨會上,來自政府部門、三甲醫院、行業協會的多位嘉賓代表以骨科和康複學科為核心,就“如何加快推進醫工轉化”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的讨論。

大勢所趨,醫工轉化助力行業高品質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給生命健康産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提倡開展前沿醫學科技,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生命健康領域的“十四五”高品質發展全面啟動。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圖檔來自視覺中國

在衆多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方向中,骨科和康複學科的需求尤其旺盛。以骨科為例,據統計,我國每年有數千萬名患者需要進行骨科治療或骨科耗材植入,與日俱增的臨床需求和日趨成熟的行業标準為骨科領域供給側改革帶來更多挑戰,對骨科領域整體診療水準和患者術後效果也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随着本土化醫療創新的提速,在骨科領域裡,精準化、微創化、智能化的醫工轉化成果也正在不斷湧現。

“我們已經實作了國内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的‘零突破’。”來自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林進教授分享了一個骨科醫工轉化的成功項目——HURWA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這是我國多領域科技人員合作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手術機器人。2020年1月,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使用HURWA成功完成我國首例機器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該手術的順利實施也是“中國造”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在全球的完美首秀。

一直以來,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嚴重晚期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術後患者可以得到快速康複,回歸正常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然而,該手術向來以“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大”著稱,用于該手術的機器人更是集臨床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機電一體化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現代尖端科技醫用裝置。以往,該領域一直被國外産品如MAKO、ROSA Knee等膝關節手術機器人壟斷。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林進在HURWA機器人主要端。

即便與國外性能最優的同類機器人相比,此次“突圍”的HURWA機器人在使用和性能方面也毫不遜色。此次手術執行團隊上司者,林進教授表示,該機器人在操作上真正實作了智能化人機互動;機械高精密度、自我檢視能力和糾錯能力皆有上佳表現;可有效降低傳統手術的操作誤差。

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複中心的何紅晨副主任也分享了團隊實作的醫工轉化成果。“和手術機器人一樣,外骨骼機器人也是近年來機器人領域發展的重點。”據何紅晨介紹,在外骨骼機器人的科研和臨床應用方面,團隊發表了107篇文章,目前相關産品已經獲得了CFDA認證,并在全國50多個機構進行測試和應用。

醫生掌舵,衆人開船,加速實作有效轉化

盡管HURWA全膝關節手術機器人的醫工轉化之路已經走完大半,但每每回憶起這個轉化的過程,林進都感悟頗深。

“我經常說這就是‘戴着鐐铐舞蹈’。”林進提到,從研發早期的調研,到大量的臨床前期驗證、動物模型等試驗,再到産品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甚至現在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整個醫工轉化的過程充滿了困難。比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低、成果評價标準不健全、專業人才匮乏、資金投入不足和概念驗證平台缺乏等等。

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加速實作醫療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何紅晨分享了來自華西醫院的經驗。

“‘華西九條’提出,要把轉化收益的90%以上分給項目團隊,醫院最多隻占5%-10%。”據何紅晨介紹,近年來,華西醫院為了推動醫工轉化,做出了很多創新舉措。

首先是要組建專業化的轉化團隊,由成果轉化部負責醫院的知識産權管理、橫向課題科技合同、成果轉化科技合同、成果轉化基金等工作。其次是要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以收益配置設定為核心的“華西九條”就是衆多激勵政策之一。再者,要加強政醫産學研協同創新,組建四川西部醫藥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産業創新中心和華西國際臨床研究中心。此外,華西醫院也在通過搭建全産業鍊轉化醫學平台、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等方式,推動醫工轉化的發展。

華西醫院的實踐表明,無論是制度設計,嫁接資本,還是平台搭建、人才培養,想要真正把醫工轉化這件事做大做好,就不能光靠一家醫院,一家企業,而是需要一個強大的綜合性平台,來承載上述所有的配套服務。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對此,同樣在推動醫工轉化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主治醫生林賢豐表示認同。“從我們團隊的轉化經驗來看,第三方平台是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林賢豐提出,一個優秀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搭建醫生和資本之間的橋梁,搭建醫生和産業之間的橋梁。未來,醫工轉化項目無論是遇到融資、法規、注冊體系還是監管上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第三方平台去解決。

醫工轉化,以“醫”為先。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陳雁西教授提到,醫工合作轉化最關鍵的則是建立多方合作共赢的戰略模式和發展規劃,優秀的研發成果絕不是醫生僅僅提出創新的“想法”,而是需要醫生全程參與研發過程,在醫工合作互動中切實打造技術壁壘,最終在相關賽道中成就頭部企業,領跑國際舞台。

正如歐陽晨曦所言,如果醫工轉化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那麼醫生隻需要掌舵就好,其他的交給大家一起來做。

探索“紹興模式”,建設醫工轉化标杆平台

“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大家少走彎路,最大化地優化資源效率,幫助項目成長。”中國康複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涵提到,作為國家級的醫療大健康技術轉化平台,中國康複技術轉化發展促進會緻力于積極整合生命健康領域的各種優質資源,紮實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的技術成果轉化。

不讓醫生“單打獨鬥”,政醫産學研攜手推動醫工轉化成果落地

2021年,由中國康複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和紹興市濱海新區管委會共同發起設立的“長三角(紹興)高端醫療器械技術轉化中心”正式落地,這也是國内在醫工轉化上的一次重要的破局之舉。

“我們看到,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已經出台了相關的政策,吸引企業入駐,幫助生命健康領域的産品實作轉化。比如四川省、湖南省、江蘇省等。”楊涵說道。

作為正在積極推動醫工轉化的地方政府代表之一,紹興市濱海新區越城區主任也表示,“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使這個平台未來能成為醫工轉化的标杆和探索視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