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的講給你聽。”這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中的第一句話。這麼一句簡單而溫柔的話語,卻讓人感到内心的震撼。林徽因是民國時期的傳奇才女。許多人初識林徽因可能是因為“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文韻,或是因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的盛名,又或是她集才華和美貌于一身的傳奇色彩。而這封家書,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林徽因。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地區考察古迹,與年僅8歲的女兒梁再冰分離許久。這封書信便是她思女心切,在戰亂紛繁的時局之下,為向女兒講述自己近況、遙寄思念所寫下的家報。信中她一改詩情畫意、清瑩溫婉的寫作風格,字字通俗,句句樸實,所寫所感都是生活中的家長裡短、瑣碎小事,滿頁都是林徽因細膩而獨特的愛。▌書信中的母女情為了讓女兒更好了解,信裡按照順序一共講述了十點事件,每一點用“第X”羅列清楚。自“第一”到“第十”,林徽因都一一将二字畫圈突出,減少年幼女兒閱讀的困難。細微之處見真章,信中這樣的微末細節裡,無不流露着她細密而溫柔的愛,讓人不免感歎震撼。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整整六頁紙記錄着她的滿滿思念:“第一”“第二”解釋自己之前沒有回信的原因,“第三”到“第五”分享自己在異處的行動路線,“第六”“第七”講述戰争近況,“第八”到“第十”表達了她作為母親的唠叨。林徽因寫得仔細,那六頁的家書,每一字都是她對這個年僅八歲的孩子一生的叮囑和教誨。

信中,林徽因寫道,“我從六月二十六日離開太原到五台山去,家裡給我的信就沒有法子接到。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連報紙在路上也沒有法子看見一張,是以日本同中國鬧的事情也就一點不知道!我們路上坐大車同騎騾子,走得頂慢,工作又忙,是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縣,有報,可以打電報地方,才算知道一點外面的新聞。”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讀這封信,你似乎很難把這位寫信的母親和“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才女林徽因聯系起來。因為這封信裡沒有她浪漫而詩意的詞藻,反而字裡行間都是作為母親最平常最質樸的絮叨:“你做一個小孩,現在頂要緊的是身體要好,讀書要好,别的不用管。現在既然在海邊,就痛痛快快的玩。”“要聽大姑姑的話。告訴她爹爹媽媽都頂感謝她照應你,把你‘長了磅’。你要的衣服同書就寄來。”……如此的的松平常,又如此的難能可貴,就連字縫中也流露出林徽因溫柔的母愛。這封信中不但有溫柔細膩的文字,還有嚴謹周密的繪圖。林徽因在向女兒解釋自己的行動路線時,還特意繪制了地圖:“我同爹就慌慌張張繞到大同由平綏路回北平。現在我畫張地圖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請看第二版第三版”。附錄裡的地圖繪制得十分詳盡,不同的地形和地标都用不同的圖例和顔色标出,絲毫沒有敷衍搪塞的意思。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畫的路線圖

信中寫到:(到在你該明白我走的路線了)我要告訴你我在路上就頂記挂你同小弟,可是沒有法子接信,等到了代縣,一聽見北平方面有一點戰一點急得了不得,好在我們由代縣到大同比上太原還近,由大同坐平綏路火車回來也頂友善的(看地圖)。可是又有人告訴我們平綏路車隻通到隻通口,這下子可真急死了我們!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為女兒手繪北平往返山西路線圖在另一封信裡,林徽因為了勸誡迷上小說的梁再冰要學會适可而止,她還畫過警示漫畫,用袋鼠的生動形象來提醒女兒不要沉迷于此,應當保持适當距離。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給女兒畫的漫畫

其實從這些文字和繪圖中,我們更多品出的是平等尊重的母愛。便是再小的細節,隻要關乎女兒,她也會仔細地對待。即使女兒還小,可能還看不懂她寫的文字,即使女兒也許根本不會仔細檢視她繪制地地圖,但她還是認真的做了。這是出于母愛,更是出于尊重。梁再冰回憶母親于她而言,不僅是母親,還是朋友、老師。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1932年,林徽因和女兒梁再冰

▌書信中的家國情

信中除了母愛的暗暗表露,還有家國大愛的堅毅。她跟女兒解釋“七七事變”,“現在我要告訴你這一次日本人同我們鬧什麼。你知道他們老要我們的“華北”地方,這一次又是為了點小事就大出兵來打我們!” 她同女兒表明堅定的态度,“我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完是如果日本人要來占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那時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了仗再說。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你知道你媽媽同爹爹都頂平安的在的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林徽因的傳奇色彩在于她人生的多面性,但将這些側面拼合在一起,卻有不變的底色,即:她始終是一名堅名堅民族主義者。在那樣動蕩不安的年代裡,母親需要如何告訴一個年僅八歲的孩子,什麼是家國情義呢?或許正是林徽因不惜筆墨也要表達的:要頂勇敢。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和女兒

那一代讀書人,對國家與民族懷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的一切工作都與民族複興相關。受日本學者“隻有日本人才有實測中國古建的能力”論的刺激,林徽因和梁思成組織了密集的古建實測,遍及中國北方100多個縣城、2000多處古建築。她與兒女長時間分離,與丈夫幾經輾轉漂泊,為的也是在風雨飄搖的年歲中,考察保護中華的古建築文物,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林徽因給女兒的信、親筆手繪漫畫:展現才情外的寸草春晖和家國情懷

林徽因工作照

林徽因測繪佛光寺唐代經幢做出世界一流學問,為民族争取光榮,把國家建設得更美好。真正支配林徽因的,是她的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滲透進她的血液之中,有意也無意地表露在她對女兒的諄諄教誨和無盡愛意裡。可當人們談到林徽因時,卻津津樂道于她的美貌、愛情與社交。然而,她的氣節風骨,她的才華學問,她的建築造詣,她的細膩母愛,又豈會拘泥于一句“人間四月天”之中?看完此文,如果你有被感動,就分享出去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