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十多年抗戰後,我國迎來了新的階段,打敗帝國主義之後本該努力進行自身建設
。但是在抗日戰争結束自後,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導緻内戰正式爆發。剛剛從抗日戰争中走出來的群衆不得不再經曆一次内戰,但好在沒有經曆多久的時間,内戰以我軍勝利而告終。
解放戰争中也出現了很多場的經典戰役,本來剛開始處于弱勢的我黨,逐漸憑借着頑強不息的精神由弱變強,最終取得勝利。解放戰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一場就是高山鋪戰役,
當時楊勇堅持要打完這一仗,并且最終800人殲滅近一萬人。

一、挺進大别山
解放戰争開始之後,我軍開始的戰略處于防禦階段,因為自身力量的欠缺,是以先韬光養晦。
一年之後經過了戰略防禦階段,逐漸轉為戰略進攻階段。主力也開始逐漸向外圍擴充,對準國民黨的陣地,開始展開正面戰争。
這其中尤其以劉鄧大軍最為英勇,他們帶領着十多萬人的縱隊直接南上和國民黨軍隊展開鬥争。在經曆過多次戰争之後,雙方都損失慘重。為了控制戰争節奏,劉鄧大軍也接到指令挺進大别山,
當時劉鄧大軍所在位置與大别山還有一定距離,是以他們經曆一個月時間才到達。
這一個月來困難重重,并且還要度過天然形成的高山江河等屏障,最終終于擺脫國民黨的追擊,成功挺進大别山
。大别山是重要的戰略位置,不僅地處非常先要,還橫跨多個重要的城市,物種非常豐富,這個地方也成為了我軍連接配接上下的主要陣地。
組織讓劉鄧大軍進入這個戰略要地,就是為了讓這一支骁勇善戰的部隊成為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髒。
為了阻止劉鄧大軍,當時國民黨也派來十二個師阻擊,
甚至由當時南京國防部部長親自帶隊,一定要奪回這個險要的戰略重地。
摸清這一情況的劉鄧大軍也作出了緊急的布防,不能讓國民黨輕易得逞。劉伯承倆人把大軍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被安排到指定的指責,一部分負責迷惑敵人,在當地展開群衆工作。
另一部分安排在長江等地,準備把國民黨部隊放入包圍圈,剩下的準備伺機消滅敵人。
二、非打不可
當時住在在大别山的劉鄧大軍隻準備纏住敵人,并沒有想在這和國民黨展開殊死較量
。因為當時正逢氣候變化,已經進入十一月份,天氣逐漸轉涼,而給戰士們的過冬裝備還沒有到位,是以此時打仗對于劉鄧大軍來說并不是最好的時機。
是以當時準備好布防之後,劉伯承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為戰士們準備冬衣。隻有讓戰士們吃得飽穿得暖,在戰場才能有力氣斬落敵軍。冬季裝備也被劉伯承放在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上。
甚至他緻電了當時所有的部隊長官,相處一切的辦法要在十一月初把這件事落實。
隻有準備好武器裝備,才能更好的投入戰争,每一個部隊的首長都被配置設定到了任務。
劉鄧兩人本來并不想和國民黨展開交鋒,但是國民黨卻步步緊逼,沒有給我軍一個很好的蟄伏時間。
在前方刺探敵情的戰士也接連上報國民黨躍躍欲試的情報,國民黨野心也逐漸展露出來。
這一路上國民黨從未忘記追擊,正是這樣才讓劉鄧二人有了必須要打仗的想法。開戰之前必須要調動戰士士氣,隻有這樣才能在大别山打出一場漂亮的戰争。
情急之下,劉鄧二人也決定馬上展開較量,在十一月前解決這一夥國民黨,并為将士們置辦棉衣。
當時劉鄧大軍中第一兵團司令楊勇成為了這場戰役中最重要的人物
,劉鄧兩人讓他坐鎮前方指揮前方的士兵,讓他為了整體戰略做好提前部署。在楊勇的帶領下為國民黨準備好了一個陷阱,就等着國民黨軍隊進入提前準備好的包圍圈,以保證将此部隊一舉殲滅。
三、以少勝多
作戰之前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以及積極向上的軍心。
這場高山鋪戰役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的第一戰,因為不想首戰就失利,是以這場戰鬥也是經過反複思考才進行的。當時正是楊勇堅定的要打這場仗,并且保證一定會缺的戰争的勝利。
楊勇采用示弱并誘敵深入的辦法來吸引敵軍。他讓将士們都換上破爛的衣服,看起來像散兵遊勇,這樣的假象也迷惑了國民黨。
國民黨軍官看到眼前的士兵都破爛不堪毫無鬥志,是以也上報上級準備出擊。
國民黨開戰之後,我軍接連敗退,本來看起來就像散兵遊勇的我軍也佯裝打敗,一直想後退。
國民黨本來也沒把這一股力量放在心上,但是沒過多久這一支部隊就把國民黨帶入了我軍的包圍圈。之前國民黨因為輕敵沒有把我軍放在心裡,現在卻落入包圍圈。
中了埋伏之後,國民黨想要逃跑,但是這個圈套包圍的很緊密,他們沒有辦法逃脫,隻能等待支援。後來我軍的大部隊到達,一個小時之内就結束了戰鬥,
這一戰也成為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我軍用千八百人就消滅了敵人上萬人。
總結
國民黨軍隊很快就在高山鋪被消滅,但是國民黨的指揮部還沒有得到消息
。我軍在打掃戰場的時候還正好遇見敵軍投放的物資,這可把我軍的士兵高興壞了。這下不僅取得了挺進大别山的第一場勝利,就連冬衣問題都解決了。
這一仗也讓我軍的士氣大增,獲得了進入中原後的第一場勝利,這也為我軍最終能夠成功打敗國民黨部隊,取得了堅定的基礎。在這次勝利中,楊勇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