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金庸小說《碧血劍》的人都會知道曹化淳,他是小說中的反派人物,本來是崇祯的臣子,卻與清朝睿親王多爾衮私通,又暗中擁立誠王謀反,但看到誠王兵變失敗,卻又在崇祯面前殺死誠王,李自成進京時,又倒向李自成,打開了彰義門,迎接李自成進京。

在小說中曹化淳可以說是陰險奸詐,兩面三刀,其實真實的曆史并不是這樣的,而是相反,曹化淳為人忠厚,并無惡迹,私通多爾衮,擁立誠王這是金庸為故事情節的需要而杜撰的,至于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是别人對他的誣陷。
曹化淳,天津武清王慶坨人,幼時家境貧寒,因生活所迫十二三歲左右入宮。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後來進入信王府侍奉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後來的崇祯皇帝。
天啟初年,魏忠賢得寵弄權,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牽連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祯皇帝朱由檢即位後,曹化淳随即被召還京,主持清查魏忠賢時的冤假錯案時,昭雪了兩千多個案件。因辦事得力,深受崇祯的信任和倚重,被升任為總管太監。
崇祯五年,崇祯親自書寫“公清直亮”四個大字賜予曹化淳,後來又賜禦扇、禦琴、禦畫三物。崇祯十一年,曹化淳因病向崇祯帝連上三疏,乞準告假,直到崇祯十二年二月,崇祯才準許曹化淳還鄉。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崇祯帝自缢。同年六月清軍入關進京,建立清朝。順治皇帝入京後,曹化淳赴都上書,提請妥善處理崇祯帝後陵寝,并多方奔走,後經清廷恩準,委内官監冉肇總理其事,時人均稱化雨忠貞、悉瀝肝膈。
但正是此時,順天府楊博,宛平楊時茂等分别上疏參告曹化淳:"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複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意思是說曹化淳在李自成進京時,開城投降,迎接李自成進城,現在又追随清朝,是賣國賊,應該砍頭。
曹化淳上書辯解,順治皇帝還專門為之辟謠,還了曹化淳一個清白。但是自此以後,曹化淳開門之說,開始流傳。《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祯長編》、《崇祯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史通俗演義》都說是曹化淳開城投降,金庸先生的《碧血劍》也采用了此說法,而正史《明史》卻無此記載。
當時,順治帝想起用曹化淳,曹化淳上書辭任,于是順治賜曹化淳号為:“弗二居士”。康熙元年,曹化淳去世。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感懷詩》情真意切,憤懑與無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來野史記内有捏誣語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并信從前使不真。"
實際當時打開城門的是張缙彥,據《清史列傳貳臣傳》記載,張缙彥當時任兵部尚書,在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時候,他拒絕采納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建議,并且隐匿軍情不報,是他打開城門迎接的李自成。而曹化淳當時不在京城,而在家鄉。
曆史有時就這樣奇怪,好人卻不能流芳千古,反而留下了惡名,曹化淳不能說他是一個好人,但他至少沒做禍國殃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