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榮祿和段祺瑞的為官之道:名在利之前,明白不可能名利雙收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一百三十五):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堕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清末民初,波瀾詭谲的時代大潮裡,青衫銀甲的王侯将相,如過江之鲫,多屬昙花一現的角色,然而真正的名角兒,卻都明白名利雙收不可能,宦海謀略的段位高低,就在于這兩者的先後順序。清流一脈的扛纛人翁同龢,點撥練字時的光緒“意在筆先”,醉翁之意是在撺掇向慈禧宣戰,畢竟光緒執缰大清,他這位老師自然跟着雞犬升天。而慈禧曾經倚為柱石的“北洋團體”掌門人李鴻章,對在晚晴宦海為官看得也透徹,那就是兩件事。一是親疏有别,二是慈禧太後的臉色。不過在翁、李兩個人之間,卻因一位匪氣十足的袁項城而盤根錯節。

榮祿和段祺瑞的為官之道:名在利之前,明白不可能名利雙收

畢竟袁出賣李鴻章納下投名狀,搭上翁同龢、李鴻章以及榮祿間隙之餘的順風車,方才得以有日後尾大不掉的“北洋集團”。至于為何将榮祿和段祺瑞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為官之道,因為他倆都是出身于北洋,雖然時間有點錯開,不過一個是袁的老上司,另一個是袁的老部下,這倆人都深谙在清朝宦海為官之道,進退之間都是關乎于名利的落子生花。榮祿作為袁、李兩人之間承上啟下的另一位“中堂”,在慈禧太後,李鴻章,翁同龢以及洋人之間周旋,懂得借力打力,更懂得韬光養晦。見招拆招,見風使舵,廟堂之上的刀光劍影,就沒看榮祿吃過虧。而且隻要有榮祿在,袁及其“北洋團體”就會收斂很多。

榮祿和段祺瑞的為官之道:名在利之前,明白不可能名利雙收

但是榮祿一走,慶親王奕劻就明顯罩不住場子了。在名利之間,榮祿所求不過也是名在利前,從未有人彈劾過他對慈禧太後,乃至是大清的死心塌地。是以能夠讓慈禧太後屈尊,親自移駕探視病情的人,也就隻有一個榮祿。不過榮祿還是死在了慈禧前頭,也落得一個“文忠”的谥号。相比于榮祿的段位,段祺瑞明顯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看着老夥計張勳往火坑裡跳,這種把北洋袍澤當棋子的布局,目的不過是給自己的再造之功添磚加瓦。段祺瑞也憑借蠻不講理,在日軍手裡保住了名聲,最終南下寓居養老,可謂是善始善終,在北洋軍閥時期,能混得風生水起,又能得善終的枭雄,其實沒有幾個。

榮祿和段祺瑞的為官之道:名在利之前,明白不可能名利雙收

最終,要說早在大清漸傾之際,光緒曾和翁同龢有過一次推心置腹地談論:“名利、名利,世人隻知名利,卻不知名在利前。”然而翁同龢也算是不長記性的角色,過于追求名望的他,表面上是在為光緒奔走,其實也是在為自己鋪路,如此打着算盤,就算光緒看不懂,慈禧太後也饒不了他。是以在甲午戰後,李鴻章被革職,翁同龢退休還鄉,曾經在晚清廟堂如日中天的兩大陣營,自此同歸于盡。這是希望名利雙收的下場,而反觀榮祿和段祺瑞兩人,名在利之前的閑庭信步,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