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懷曾經說:"幾百年以來,西方國家在東方的海岸上架起一尊大炮就能取掉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戰場。1953年,中國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取得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自此,中國擺脫了百年屈辱曆程,開啟新篇章。
北韓戰争對中國而言意義重大,中國人民志願軍赤手空拳,擊敗西方侵略者,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在北韓戰争的後期,蘇聯也參與到戰局之中,人們并不知道的是,在北韓戰争之中,斯大林變卦、挖坑,埋下衆多陰謀,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戰争始末
1950年,北韓戰争戰況激烈,自聯合國軍隊加入戰場之後,北韓節節敗退,不得不向中國請求援助。彼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三八線附近頻繁挑釁,嚴重威脅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美國的麥克阿瑟是著名的戰争狂人,他企圖擴大戰争,對中國的邊境進行頻繁的轟炸、掃射以及偵察,着實引起了中國上下的憤怒。
出于維護中國主權以及領土安全的需要,發揚援助北韓的人道主義精神,中國出兵北韓戰争似乎已經成為了最後的結果,然而國内卻對此有着諸多的考慮。彼時中國剛剛成立,各項建設百廢待興,中國已經經曆十幾年的戰争,整個國家滿目瘡痍,實在無力承擔另一場大規模的軍隊對抗。
在幹涉北韓内政的同時,美國還派遣了艦隊進入中國的台灣海峽,阻止中國的統一大業。彼時中國面臨着兩難的選擇,新中國剛剛成立,過去的重創尚未修複,但面對美方對于北韓的侵擾,又讓我們有了唇亡齒寒的憂慮。
那時候的美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軍事強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極高,假如中國真正決定出兵,帶着疲憊不堪的軍隊,究竟能有幾分勝算?
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中國先行試探了美國的态度。中國曾經發表聲明,如果美國的軍隊越過三八線,侵犯中國的領土,中國将被迫幹預。彼時的美國狂妄自大,并沒有将中國放在心上。
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沒有強大的軍事支撐,如何能夠與強國對抗?正因如此,美國确定中國不敢出兵北韓。
彼時中國與美國的戰争一觸即發,綜合各方面的考慮之後,中國還是做出了出兵北韓的決定。中國秘密組建了幾十萬的東北邊防軍,進行了三個月的準備,奔赴北韓戰場。
盡管美國的麥克阿瑟收到了我國組建邊防軍的消息,卻始終沒有放在心上。在麥克阿瑟看來,中國參戰是戰争的最好結果,如此便能夠一網打盡。
斯大林反悔
麥克阿瑟認為中國不足為懼,其實是基于中國與美國軍事實力的對比。在美國看來,中國雖然陸軍有着一定的基礎,卻沒有海軍、空軍的支撐,甚至連坦克這樣的武器裝備都沒有,實在無法對抗美國。
這番言論并非危言聳聽,沒有空軍、海軍,對中國人民志願軍來說确實是緻命的威脅。在此之前,中國在決定出兵北韓的問題上十分猶豫,曾經詢問過蘇聯的意見。蘇聯倡導中國出兵,中國也将自己的顧慮和盤托出。
斯大林并不覺得缺少空軍、海軍會影響戰争的最後走向,他鄭重承諾,如果中國真正決定參與北韓戰争,蘇聯将會派遣空軍支援,給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掩護。斯大林的這一承諾增強了中國的信心,也正因如此,中國下定決心參與北韓戰争。
剛剛進入北韓戰場的時候,局勢對中國十分不利。彼時的7萬美軍已經在北韓站穩了腳跟,仁川登陸之後,聯合國軍隊也占據了平壤地區,統一南北北韓指日可待。隻要踏上北韓戰場,中國就面臨着來自西方國家強大的威脅。
中國人民志願軍想到了蘇大林做出的空軍援助的承諾,便與蘇聯溝通。令人意外的是,當初信誓旦旦地說要給中國提供空軍援助的斯大林臨時變卦,他宣稱自己可以為中國提供空軍的物資,卻對派出蘇聯空軍掩護的事情閉口不談。
蘇聯甚至裝模作樣地發揮自己人道主義援助的精神,承諾可以幫助中國訓練飛行員,這一說法聽起來着實荒唐。
中國沒有強大的空軍裝備,且所有的軍隊已經整裝完畢,随時可能準備出兵,如何還能騰出三個月的時間?盡管斯大林的臨時變卦讓中國處于被動的狀态,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彭德懷率領着26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的10月19日出發,參與這場保家衛國的戰争。
沒有人想到,這個不起眼的開發中國家建立的新政權,竟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短短一段時間,中國就已經取得了三次戰役的勝利,嚴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嚣張氣焰。在此後的大大小小的戰争之中,中國全力以赴,最終扭轉了戰争的頹勢。
戰争的後期,一直處于觀戰狀态的蘇聯看到了中國的節節勝利,也參與到了這場戰争之中。蘇聯開始派遣空軍在後方保護中國的運輸線、交通線以及發電廠等重要的裝置,讓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後顧之憂。
事實上中國十分希望蘇聯的空軍能夠與志願軍協同作戰,然而蘇聯始終沒有參與正面戰場。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已經承諾了對中國進行空軍援助,斯大林為什麼會突然變卦?
彼時的蘇聯雖然與美國暗自較勁,卻始終沒有大規模正面對抗。
北韓戰場包括美國在内的西方衆多國家都已經參與其中,一來蘇聯并不想跟衆多的西方國家撕破臉,二來蘇聯擔心自己加入北韓戰争會變成一場新的世界大戰,于是對援助中國的事情絕口不提。歸根結底,蘇聯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慮違背了與中國的承諾。
北韓戰場的陰謀?
有人曾經懷疑,北韓戰争并不是無故爆發的,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陰謀。
自1950年6月開始,北韓戰争表面上是北韓半島的内政問題,事實上其内部的關系錯綜複雜。在北韓戰争全面爆發的過程中,蘇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實早在1950年之前,斯大林十分反對北韓的金日成利用軍事手段來統一整個北韓半島。彼時蘇聯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已經十分微妙,蘇聯不希望将美蘇之間的沖突上升到戰争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讓蘇聯元氣大傷,這個社會主義大國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
令人們意外的是,在1950年的1月30日,斯大林突然改變了對北韓戰争的态度,他同意金日成使用武力手段來統一整個北韓半島。
“金日成想對南朝采取如此巨大的行動,是需要充分準備的。此舉必須組織得不冒太大風險。如果他想同我會談此事,那麼我随時準備會見他并同他談。請把此事轉告金日成并且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斯大林對手下如是說。
斯大林特别強調,他與金日成讨論的問題,是絕對機密的,不能被洩露,尤其不能讓北韓以及中國的同志們知曉。斯大林究竟意欲何為?為什麼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改變了對北韓戰争的态度,甚至還要隐瞞中國?
人們紛紛猜測,或許蘇大林态度轉變,與一個曆史事件有着直接的關聯,那就是關于東北主權問題的回收。1950年1月26日,中國向蘇聯送出了旅順口、大連港以及中長路的協定草案,草案中規定,中國希望在兩年的時間之内收複東北地區的所有主權。
新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政權,蘇聯原本沒有任何理由侵占中國的國土,也正因如此,在1月28日的時候,蘇聯發表聲明,同意了中國提出的要求。而在2天之後,蘇大林立刻改變了對北韓戰争的态度,不僅同意北韓的金日成運用武力,還極力勸說中國出兵。這一系列的行為讓人們不免多想。
如果金日成赢得了北韓戰争,北韓自然會對蘇聯感恩戴德,斯大林便可以憑此找到一個新的出海口。如果北韓戰争失敗,美國入侵了中國,中國自然會加入到這場戰争之中。彼時中國自然會請求蘇聯的援助,而蘇聯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留在東北地區,占領着旅順港口。
陰謀背後
從人們的分析來看,北韓戰争似乎是斯大林精心設計的一場局,他引誘着中國步步入坑,以此來實作自己的利益。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這一推斷的時間節點并不正确。彼時的美國雖然已經在北韓半島蠢蠢欲動,但是戰争并未開始。也就是說,斯大林對于一切的局勢分析都是猜測,不論是美國出兵幹預北韓還是未來北韓戰争的戰況,斯大林都沒有确鑿的證據。
在戰争尚未開始之前就布置了一個如此大的坑,斯大林并不确定這個坑是不是能夠埋伏到人,如果費盡心力卻一無所獲,這就變成了一筆賠錢的買賣。彼時的蘇聯已經面臨着嚴重的内憂外患的形勢,斯大林不敢以身涉險。
其次,美國最開始出兵北韓的目的,隻是為了保護自己在北韓半島扶植的傀儡政權,也就是南韓。那時候的他們并沒有提前确立将戰線推到北緯三十八度附近的計劃,而聯合國軍隊确定自己要越過三八線,其實是在他們占領漢城之後。
美國總統指令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的時間是9月29日,顯而易見,斯大林并不具備這種未蔔先知的本領。
與此同時,斯大林根本無法确定,中國是否真的出兵。盡管斯大林希望中國能夠加入戰局,但是他清楚地認識到,如今的中國已經今時不同往日。中國有了足夠的能力捍衛領土與主權完整,而斯大林也逐漸感覺到,中國正在脫離蘇聯的統治。
假如北韓戰争真的是斯大林設定的一個局,如果局中的主角并沒有意識到危險而進入,那麼設局的蘇聯就是最大的赢家。假如中國意識到了危險不參與北韓戰争,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一場空。
在此之前,蘇聯已經為金日成提供了衆多的物資、武器援助,如果斯大林對抗的主要目标是中國,卻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确定中國參與,未必太過冒險。
最後,即使中國最終出兵,斯大林挖的坑順利啟動,北韓戰争的局勢也并不明朗。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國曾經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如果美國真正進入了中國境内,作為盟友的蘇聯必須出兵參戰。
這樣一來,不僅讓蘇聯與美國的關系急速惡化,還會讓蘇聯自身承受着巨大的損失。從這一方面考慮,蘇聯就面臨着極大的風險。為了區區的一個港口,斯大林策劃了一場橫掃北韓半島的戰争,這未免太過小題大做。
在有些人看來,在北韓決定發動内戰的初期,斯大林也對戰争的形勢做出了錯誤的預判。斯大林認為美國并不會幹預北韓的内戰,而北韓在蘇聯的幫助之下一定會取得戰争的勝利,抛卻美國、中國之外的因素,北韓戰争原本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事實上北韓如果赢得了戰争,蘇聯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這也是急需鞏固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最需要的。
人們更願意相信,在斯大林極力促成下爆發的北韓戰争,其實是因為一場錯誤的戰争預判引起的。盡管如此,卻依舊無法改變蘇聯在中國決定出兵之前臨時變卦而對我軍造成的損失。
如今幾十年已經過去,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權轟然倒塌,中國也不再受人擺布,而北韓戰争,卻成為了我國曆史上永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