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引言有句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出自《三國志》中“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雖然影視劇中多出自反叛口中,但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卻是正确的。天下大勢不可逆,懂得順勢而動才不會害己害人。01

單論曆史知識普及而言,《三國演義》可謂是“害人不淺”。這本小說一下子引爆了全民“三國熱”,但是小說裡許多杜撰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卻被不少人當作正史來看,很多三國人物被黑得體無完膚卻百口莫辯。其中,要論被黑得最慘的人物絕對有劉禅一個。關于劉禅的曆史評價其實是很不錯的,比如在劉備的遺诏中就提到,他聽說諸葛亮高度贊揚了劉禅的才能,感到欣慰。也許有人認為這隻是下屬的奉承,但其實從劉禅當皇帝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的确當得起諸葛亮的稱贊。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劉禅劇照

諸葛亮屢次北伐,劉禅卻能以蜀國弱小的國力保證後勤,而且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諸葛亮去世後,劉禅更是始終支撐着蜀國,朝廷裡也相對平靜,沒出現魏吳兩國的朝廷紛亂。最後魏軍大軍壓境時,劉禅也果斷選擇了投降。拿即時政策遊戲作比喻,蜀國靠一個礦(生産力)就能跟魏國四個礦玩這麼多年,足見玩家(劉禅)的才能了。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諸葛亮隆中草廬照片

除此之外,劉禅還貢獻出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在課本裡學到時,大家都認為劉禅傻得可愛。但現在長大了,再回顧這個故事,如果還認為劉禅是傻,那才是真的傻了。劉禅作為亡國之君如果還敢表現得有雄心,那不是給别人遞刀子嗎?自己遭殃不說,蜀國投降的大臣都得遭殃。

劉禅就是這麼一個皇帝,仁義(多次大赦天下)、持家(把蜀國打理得井井有條)、識時務(果斷投降及“樂不思蜀”),是以周壽昌注解《三國志》說:“後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至于羅貫中為什麼要黑劉禅,主要還是因為小說裡蜀國是正統,是以正義的失敗必須有人背鍋,于是選中了劉禅。

02

蜀相諸葛亮的離世對蜀國可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畢竟這樣的大才可謂是古今少有,諸葛亮本人又太耀眼了,把其他大臣壓得喘不過氣,是以才會出現諸葛亮死後蜀國沒有真正的人才的窘境。而蜀國皇帝劉禅在孔明逝世的時候做了什麼呢?他一口氣連殺了3個大臣,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因為沒了相父的限制是以他“飄了”或者“瘋了”?其實劉禅的決定自由其高明處。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諸葛亮劇照

劉禅殺的第一個大臣叫李邈。這李邈是個十足的投機分子。劉備進攻益州的時候,李邈就以大義勸劉備退兵,其實這種時候是個人都會知道劉備根本沒有退路,李邈還來刷一波存在感,隻能說他是為了博取一個好名聲。諸葛亮要殺馬谡時,也是他用曆史典故來勸阻諸葛亮,且不說那些典故是否适用,就說諸葛亮為了明正典刑,也必須從嚴處置,否則别人會以為諸葛亮是偏袒自己的親信。

就是這麼個人,在諸葛亮死後想要進步,是以試探劉禅口風沒得到答複後,以為劉禅心中是厭惡諸葛亮的,趕緊上疏罵了一通諸葛亮。且不說他這事做得不道地,單說這麼能來事兒的大臣在朝廷裡也是個定時炸彈,是以李邈完全就是自尋死路。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劉禅與諸葛亮劇照

第二個是劉琰。關于劉琰這個人史書上記載不多,隻說他喜歡排場、喜歡醉酒,不參與蜀國事務管理,隻是時常附和一下諸葛亮的意見。劉琰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他在蜀國的地位很高,但是又沒有什麼真本事,受到諸葛亮斥責後還悶悶不樂,整個就是個難伺候的主。其實這樣的人本來劉禅是不會理會的,怪隻怪他自己太多嘴了。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東漢三國營帳

按照蜀國的習慣每年新春,大臣的家眷是要去皇宮向太後請安的,有一次劉琰的夫人胡氏被太後留在宮裡一個月才出來。這時候男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綠了”很正常,但劉琰這大嘴巴子就直接給說出去了。且不說這隻是他的懷疑,就算真發生了這事,一般大臣都會竭力遮掩,畢竟皇帝的面子不能落,往大了說真捅出去還會影響國家内部團結。曆朝曆代都發生過這種事,但隻有劉琰往外說,他不死誰死?

孔明逝世劉禅連殺三個大臣,他這是“飄了”?專家:不殺才是真傻

▲楊儀劇照

最後一位是楊儀。這位老兄因為在小說裡協助馬岱殺了魏延是露過一把臉的。也許因為這事,或者說幫諸葛亮幹過其他很多活兒,是以他認為諸葛亮這是把他當相位繼承人在培養啊。結果諸葛亮去世時,劉禅沒選他當丞相,他就說出了“早知如此當初投靠魏國算了”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這種話是個正常的君主都不能容忍。為此,對于劉禅在諸葛亮死時還殺三人的舉動,專家表示,不殺就是真傻,這才是大智慧。

結語無論是皇帝還是臣子,都需要能認清自己的身份和現實形勢,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是看不清現實認死理,那都不會有好結果的。這一點上,很多人都應該跟劉禅學習。

繼續閱讀